黄嘴潜鸟

Yellow-billed Loon Gavia adamsii

黄嘴潜鸟(英文名:Yellow-billed Loon,学名:Gavia adamsii),是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是潜鸟科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平均体重约5.3公斤,两翼展开长度135-160厘米。此鸟以独特的黄色长喙著称,繁殖于北极区北部,从摩尔曼斯克东至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冬季南迁至北纬50°附近,偶尔会更往南迁徙。其主要特征是长而略向上翘的黄色喙,黑白色的繁殖羽色,非繁殖期羽毛较为暗淡,下巴和前颈白色。

外形特征:黄嘴潜鸟拥有76至97厘米的体长,翼展135至160厘米,体重介于4至6.4公斤之间。繁殖期成鸟主要呈黑白两色,头部和颈部带有紫色光泽。非繁殖期羽毛颜色较为暗淡,下巴和前颈呈现白色。喙部为显著的黄色,因上喙几乎笔直,显得略微上翘。幼鸟上体较棕色,喉部、上胸部和侧腹颜色较背部淡,下胸和腹部为白色,边缘有灰色痕迹。成年后,头部和颈部黑色,带有紫色光泽,胸前有4-8条短的垂直白色条纹,两侧颈部通常少于12条,有时可达14条,较长的垂直白色条纹位于颈部中间部分。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而幽怨的哀鸣,音调低于普通潜鸟

生活习性:繁殖期偏好在北极地区的淡水池塘或湖泊,非繁殖期则栖息于沿海水域。形成持久的配对关系,保卫大片领地,避免森林地带。依赖潜水捕食,以鱼类为主食,同时也会摄取甲壳类、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6月初,受春季融冰时间影响。筑巢于水边,由植物材料构成。雌鸟产下两个长宽分别为89x55毫米的蛋,呈深紫褐色,伴有暗色斑点,以融入土壤和植被。孵化期约为27至29天。

区别辨识:普通潜鸟相似,但可通过喙部形状和颜色、头颈羽毛的光泽差异、以及胸前和颈部的白色条纹数量和宽度进行区分。黄嘴潜鸟的喙更长更厚,颈部更粗,下颌羽毛延伸更远,眼较小。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极区,包括俄罗斯西北部、阿拉斯加西北部、加拿大北部至努纳武特。冬季迁徙至挪威北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北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沿海。偶尔会在欧洲和北美北部出现漂泊记录。

其他:黄嘴潜鸟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不可持续的狩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缩减以及石油开采活动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嘴潜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