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孔雀

Congo Peafowl Afropavo congensis

刚果孔雀(英文名:Congo Peafowl,学名:Afropavo congensis),是鸡形目雉科刚果孔雀属的鸟类。唯一一种非洲本土的雉科孔雀,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心地带,主要栖息在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刚果孔雀的雄鸟拥有深蓝色的羽毛,带有绿色和紫色光泽,而雌鸟则呈红褐色,背部有金属绿光泽。体型较小,雄鸟体长64至70厘米,雌鸟60至63厘米,是刚果盆地特有的珍稀物种。

外形特征:刚果孔雀雄鸟体长64至70厘米,尾长约20.6至26厘米,体重在1.361至1.475千克之间;雌鸟体长60至63厘米,尾长约16.9至22.5厘米,体重在1.135至1.154千克之间。雄鸟主要呈现黑色腹部,上部闪烁着绿色,带有青铜反光和翼羽尖端的紫色。头部较小,颈部细长,尾巴圆润且适度长。雄鸟冠部有白色硬羽,有时很短,伴有较短的裸黑硬羽;颈部有变化的裸露红色皮肤,覆盖着稀疏的黑色绒毛。雌鸟通常有肉质突起,两性均为白色。第一年的雄鸟较为暗淡,缺乏跗跖上的肉质突起和冠状羽簇,冠部硬羽也较短。成年羽毛在第二年获得。幼鸟斑驳的肉桂色和黑色,但年轻的雄鸟很快在肩部和翅膀覆羽上长出绿色羽毛。

鸣叫特征:刚果孔雀最常见的是二重唱,通常在夜间听到,尤其是在晚上7点到10点之间,但每周只出现大约3个夜晚。二重唱开始时,雄鸟会发出响亮的“rro-ho-ho-o-a”声,逐渐达到高潮,随后是高音的“gowe”声,雌鸟则以较低的“gowah”声回应,这一序列可能重复多达20到30次。另一种二重唱由雄鸟的“ko-ko-wa”声和雌鸟更高的“hi-ho-hi-ho”声组成。

生活习性:刚果孔雀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尤其是干燥的高地森林,同时也利用旧的次生林,至少用于觅食。它们被认为是杂食性的,饮食包括Celtis ituriensis和C. adolfi-friedericii的核果、常见的阔叶树、水生昆虫、蚂蚁、白蚁,通过啄食地面或在落叶层中刨食。已知它们会访问Musanga cecropioides和Margaritaria discoidea的果实,以及Sapium ellipticum、Ficus spp.、Strombosia grandifolia、Xymalos monospora和Caesalpinia decapetala的种子和果实。刚果孔雀通常单独或以最多六只的小家庭群体出现,偶尔与一群Francolinus lathami一起。

生长繁殖:关于野生刚果孔雀繁殖的信息有限,但似乎繁殖时间取决于当地的降雨条件。在赤道南300公里处,一月到二月间能找到幼鸟。推测它们是一夫一妻制;雄鸟在孵化期间似乎留在巢附近。在圈养环境中,它们往往在离地不到1.5米的树上筑巢,但在野外疑似在树根之间筑巢。巢通常包含2到3个无斑点的锈色或奶油色蛋,大小在56至63.3毫米×43至46.9毫米,重量在67至71克之间,间隔1至3天产下。孵化期约为25至28天,仅由雌鸟承担,直到第二或第三个蛋产下才开始。雏鸟出生时上部为黑色和黑褐色,下部为明亮的乳黄色,翅膀为肉桂色;最初与雌鸟在树上过夜,但很快转到地面,由雄鸟照料。在圈养条件下,仅有22%的蛋能够孵化。雌鸟大约在12个月大时具备繁殖能力,雄鸟则在18个月左右。

区别辨识:刚果孔雀是非洲唯一的雉科孔雀,与亚洲的蓝孔雀绿孔雀明显不同,雄鸟没有修长的尾羽,雌鸟的羽毛更为华丽。与亚洲的近亲相比,它们的生理特征和外观差异显著,尤其在羽毛颜色和形态上。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刚果孔雀仅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心地区,分布范围异常狭小且呈高分散型分布,数量稀少,繁殖率低。由于刚果的内战和大量卢旺达难民涌入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刚果孔雀的数量日趋减少,目前野生数量估计在2500只左右,分布范围仅70万平方公里。圈养数量约150只,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

地理分布:刚果孔雀主要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心地区,具体在中央刚果盆地。

其他:刚果孔雀在1930年代中期被发现,由于其隐蔽的生活习性和难以察觉的特性,在野外很少被观察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刚果孔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刚果孔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