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姬霸鹟(英文名:White-bellied Tyrannulet,学名:Serpophaga munda),是雀形目霸鹟科灰姬霸鹟属的鸟类。小型霸鹟科鸟类,与白冠姬霸鹟关系密切,外观相似,但上部羽毛更偏灰色,腹部呈白色,缺乏黄色色调。分布于阿根廷西部、查科、蒙特沙漠及埃斯皮纳尔部分地区,向南至玻利维亚南部。冬季迁徙至东部,与白冠姬霸鹟共同生活,直至乌拉圭。
外形特征:体长约11.5厘米,体重4.5至9克。具有灰色和白色的特征,眉纹细长,从喙延伸至眼后,具断续的白色眼环,淡色眼线;冠羽和颈项纯灰色,几根黑色中央冠羽遮掩着白色冠纹,其余部分为灰色,仅略带橄榄色光泽;翅膀暗至黑色,两道白色翼纹明显,多数飞羽外缘宽幅白色至淡黄色;尾巴暗色,最外侧尾羽外缘白色;脸部灰白色,颏和喉部白色,胸浅灰色,腹部和下腹部白色,有时微泛乳黄色;虹膜深棕色;喙细长,黑色;腿灰色。雌雄同形,雌鸟稍小。幼鸟翼纹呈黄褐色,冠羽缺少白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柔和的机械式颤音,开始时有几个引子音节,‘psee-psee-e-e-e-e-e-e-e-e-e-e-e’,比白冠姬霸鹟略高、快且长,每3秒重复一次,日出时最为频繁,巡逻领地时也会几乎同样频繁地发出。还有较慢、节奏感强的‘tsi, tsu-tsu, tsu-tsu, tsu-tsu’和其他杂乱的叽喳声。
生活习性:白腹姬霸鹟偏好干旱灌木丛生地带,如荆棘林和落叶林,海拔可达2900米。非繁殖季节,出现在查科和多种灌木及开阔地带,包括农田。冬季迁移到较低海拔,北移至查科和巴塔哥尼亚低地,部分个体甚至到达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乌拉圭。以昆虫为食,活跃于灌木边缘,短暂停留,常展示冠羽。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1月,巢由双亲共建,耗时4至7天。巢建于树干水平或倾斜枝条的交叉点,通常被茂密的覆盖物和荆棘包围,尤其偏爱chañar树或其他荆棘灌木。巢为紧密构造的开放杯状,直径5.5厘米,内径3.5厘米,高度5.5厘米,由草茎和其他植物纤维制成,装饰有蜘蛛卵囊和地衣,内部大量铺垫羽毛,曾观察到几乎全部为鸵鸟科羽毛。产卵2至3枚,颜色为奶油白色。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13至15天。双亲共同喂养雏鸟,育雏期13至14天。
区别辨识:与白冠姬霸鹟的区别在于上体颜色更偏灰色,腹部白色,缺乏黄色色调。鸣叫声也有细微差异,白腹姬霸鹟的声音更高、更快、更长。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于玻利维亚西部安第斯山脉(自拉巴斯向南)和阿根廷西部(至内乌肯和里奥内格罗西部);冬季迁徙至东部,最远抵达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乌拉圭,以及北至玻利维亚东北部(圣克鲁斯省)。
其他:关于其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曾被认为是白冠姬霸鹟的亚种,但两者在羽毛、声音上有细微差别,且在阿根廷的分布呈狭缝状邻接,有有限的杂交现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腹姬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