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长尾雉(英文名:Reeves'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大型陆地雉科鸟类,以金色、白色相间的独特羽毛和极长的黑白条纹尾羽著称。雄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色胸毛,镶嵌着黑色边缘,而雌鸟则呈现较为朴素的外观,腹部呈桃色,眼部后方有一条深色逗号状条纹。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山林中生活,偏好常绿和落叶林地带,包括橡树林。历史上,英国自然学家John Reeves首次将这种鸟引入欧洲。
外形特征:雄性白冠长尾雉体型庞大,总长约210厘米,尾羽长达100-160厘米,体重平均1529克。头部白色,颈部有黑色面具,身体金色带有明显的黑白色鳞片状花纹,尾羽橙色且有黑白相间的醒目标记。雌鸟体型较小,约150厘米长,尾羽33-45厘米,重约949克,颜色较暗淡,脸部呈奶油色,除黑冠外,其余部分与雄鸟有明显差异。幼鸟类似雌鸟,但色泽更淡,前颈更白,胸部有浅棕色条纹。
鸣叫特征:雄鸟在繁殖季节会发出一系列复杂的鸣叫声,包括嘶嘶声、咕噜声和啾啾声,以及响亮的翅膀鼓动声,用于吸引雌鸟。群落成员间保持联系时会发出柔和的‘pu pu pu’叫声。
生活习性:白冠长尾雉栖息于常绿和落叶林中,尤其偏好橡树林,主要活动在海拔200米到2600米之间,常见于陡峭的山坡上。它们主要食用豆科植物、橡子、种子、块茎、萝卜和野生柿子,偶尔也会捕食昆虫。通常在开阔地带或农田边缘觅食,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尤其是冬季。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4月中旬持续到7月中旬,雌鸟在草丛或灌木丛中筑巢,产卵6-9枚,孵化期约为24-25天。雏鸟由雌鸟独自照顾,孵化后不久便能跟随母鸟外出觅食。
区别辨识:雄性白冠长尾雉以其醒目的黑白条纹尾羽和金色体羽著称,雌鸟则通过其黑色冠羽和脸部颜色与雄鸟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白冠长尾雉原产于中国中部和东部,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湖北南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南等地。在欧洲、美国、捷克共和国、法国和英国有人工引入的种群。
其他:白冠长尾雉的尾羽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用于头饰,这导致了过度猎捕。在中国,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21年2月5日起)。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冠长尾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冠长尾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