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马鸡(英文名:Tibetan Eared Pheasant,学名:Crossoptilon harmani),是鸡形目雉科马鸡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及邻近的印度北部,海拔介于3000至5000米之间,冬季可降至2280米。其特征包括亮红色面部、扇形尾巴及独特的白色‘耳朵’。以藏马鸡命名的是Henry John Harman。
外形特征:体长75至85厘米,体重约1180克。雄雌相似,具有黑色天鹅绒般的前额和冠羽,白色的上颈背、耳羽、下巴、喉咙、颈侧及腹部中间;体羽中灰色,颈部至披肩和胸部颜色最深(微带棕色),背部下方至尾上覆羽颜色最淡(灰白色);翅膀暗褐色,尾巴蓝黑色,基部淡色且更灰色;虹膜橙黄色,裸露面部皮肤深红;喙红角质色;腿红色。幼鸟信息有限,可能偏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远距离的粗哑叫声,起初缓慢,随后音符连贯成短系列,例如“gag, gag, gagera, gagera...”。与白马鸡的叫声非常相似,但前两个音节发音稍慢。
生活习性:栖息于西藏东南部高原的密布灌木区、混合阔叶林和针叶林边缘,以及草地山坡;海拔3000至5000米,冬季偶尔下降至2400米以下。群居,每天的活动范围小于0.75公顷,群落大小与活动范围相关,较大的群体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通常在植被覆盖率超过40%,高度超过1.2米的地方活动。接受僧侣在寺院提供的食物(主要是高寒大麦)。在软土地带,如溪流附近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自4月中旬至6月初(高峰在4月底至5月初)。单配偶制,巢建在岩石缝隙中,靠近溪流,由苔藓、树枝、草和羽毛铺垫,平均宽27至39厘米,深3至11厘米。再利用率约为9%,有时跨多个季节。产卵4至11枚,平均7枚,颜色为白色、淡棕色或淡绿色,大小平均为57.3毫米×41.7毫米,孵化期24至25天,仅雌鸟孵卵。雏鸟出生时体重28至40克。
区别辨识:与白马鸡相比,整体羽色为中灰色,体型略小,翼展平均286毫米,而白马鸡为310毫米。雄鸟缺少腿上的短刺。与dolani亚种的区别在于更深的灰色和灰而不是白色的前颈,以及白色而非灰色的腹部斑块。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西至Tsangpo谷约91°E,东至Yigrong山脉约95°E,北至拉萨以北约80公里)和极北印度。
其他:与白马鸡杂交,遗传研究表明harmani与白马鸡关系最近,但差异类似本属其他传统上视为物种的分类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藏马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藏马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