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背鹇(英文名:Bulwer's Pheasant,学名:Lophura bulweri),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鸟类。雄鸟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外观,雪白的巨大扇形尾羽从圆胖的煤黑色身体伸出,雌鸟为全红褐色,尾羽较短。两者共有的天蓝色面部皮肤是其显著特征。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婆罗洲的山麓和山地森林,以果实丰富的树木为觅食目标。
外形特征:雄性鳞背鹇总长约80厘米,尾羽长达45-46厘米,体重介于1470至1800克之间,其特征为黑羽身着蓝边,紫色光泽的喉咙和胸部,独特的白色尾羽由长硬轴构成,以及红色腿部。雌鸟体型较小,约55厘米,尾羽17.5-19厘米,呈单调的红褐色,具红色腿部和蓝色面部皮肤。幼鸟与雌鸟相似,但上覆羽带有暖色调的蓝灰色尖端,第一年雄鸟尾羽直立,数量较少,呈深栗色,而非白色,具有较窄的蓝边,胸部和前颈有更多红棕色羽毛。
鸣叫特征:鳞背鹇的叫声描述非常有限,已知的叫声包括尖锐的领地呼唤,类似于某些松鼠的叫声,还有双音‘kak’或单调的‘gack’警报声,以及接触时发出的穿透力强、略带金属感的‘kook!, kook!’叫声。
生活习性:鳞背鹇栖息于婆罗洲的混合龙脑香林、竹林和阿加西斯森林,海拔高度可达1475米。它们可能随果实丰盛的事件而游牧移动,主要食物包括蚂蚁、白蚁、小蟋蟀、正统目昆虫和小种子,通过在森林地面刮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似乎较长,间接证据显示至少从4月开始。配偶模式尚不清楚,可能为一夫多妻制,曾观察到一只雄鸟与三只雌鸟在一起。雄鸟求偶时会展开白色尾羽,面部皮肤充血形成锤头状蓝色斑块。已知的一个巢穴位于1985年文莱的树根旁,含有一个淡粉色蛋。窝卵数一般为2至5枚,孵化期24-25天,雏鸟孵化时重约35克。
区别辨识:雄性鳞背鹇的独特白色尾羽和蓝色面部皮肤使其与其他雉科鸟类容易区分。雌鸟与的雌鸟类似,但后者有羽冠、斑点下体和白色的腿。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鳞背鹇分布于婆罗洲内陆,包括东加里曼丹、沙巴和砂拉越的山地森林和高地雨林,海拔高度在300至1475米之间,偶尔低至150-250米。
其他:尽管在当地一些保护区内还算常见,但因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以及过度猎捕,其种群数量正在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鳞背鹇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