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顶食蚊鸟

Chestnut-crowned Gnateater Conopophaga castaneiceps

栗顶食蚊鸟(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Gnateater,学名:Conopophaga castaneiceps),是雀形目食蚊鸟科食蚊鸟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从哥伦比亚至秘鲁中部的安第斯山脉云雾森林地带。该鸟以其独特的栗色头顶和灰色面部而著称。

外形特征:雄性栗顶食蚊鸟拥有橙红栗色的头顶,灰褐色的冠羽和颈部,背部带有棕色调,上体为棕色,翼覆羽尖端呈橙色,脸部和下体为暗灰色,两胁和下腹部带橙棕色。雌鸟的头部和胸部为橙红栗色,喉部和腹部为白色。两性均有一束通常隐藏在眼后的白色羽毛簇,当鸟兴奋时会竖起。平均体重为27.6克,体长13至14厘米。

鸣叫特征:鸣唱是一系列类似蛙鸣的略带双音节的音符,频率约为3-4千赫,起初节奏缓慢,音量较小,随后逐渐加速和增大,持续时间3至6秒,整个鸣唱过程先升后降,最后回到间隔较宽和音量稍低的音符,与同属物种的鸣唱相似但频率略高。叫声包括刺耳的'zhiek!'和较低的'schek'。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雨林的高处和亚热带雨林,偏好于森林内部的开阔地带,如树木倒伏区和正在恢复的山体滑坡地带。常见于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但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可降至500至600米,最近在秘鲁南部记录到高达约2200米。在南美部分地区,如厄瓜多尔南部的泰扬特萨和秘鲁东南部库斯科-马努公路附近,与同属其他物种共存。该鸟为留鸟,以地面上或附近的叶面和落叶层中的节肢动物为食,通过短距离觅食和掠食。

生长繁殖:在哥伦比亚,2月记录到巢穴,位于森林地面约0.8米高的隐蔽位置。繁殖季节在哥伦比亚中央安第斯山脉的三月至六月期间观察到鸟处于繁殖状态。领土范围可能小于200米宽,但关于繁殖的其他信息有限。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栗顶食蚊鸟的识别特征在于其独特的栗色头顶,以及雄鸟特有的眼后白色羽毛簇。不同亚种间的辨识点在于色彩和体型的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从哥伦比亚中部到秘鲁中部,间断分布于安第斯山脉的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中。在哥伦比亚的西部和东部斜坡以及厄瓜多尔和秘鲁东部斜坡均有记录。

其他:栗顶食蚊鸟在某些地区较为常见,但在其他地方数量稀少且分布局限,容易被忽视。在厄瓜多尔北部的苏马科山,密度估计为每公顷一对。在秘鲁的马努国家公园和生物保护区,该物种数量不多。它可能受益于自然或人为造成的森林开口,这允许植被更密集地生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顶食蚊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顶食蚊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