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蚁鸟(英文名:Ferruginous-backed Antbird,学名:Myrmoderus ferrugineus),是雀形目蚁鸟科Myrmoderus的鸟类。以独特的锈红色背部和明亮的蓝色眼环著称,常见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尤其是高大的原始森林地带。雄鸟喉部黑色,雌鸟则为白色,这一显著性别差异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它们。
外形特征:棕背蚁鸟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介于24至29克之间。雄鸟具有栗色的冠羽、上体和飞羽,翼覆羽为黑色并带有宽大的肉桂色尖端,尾巴呈赤褐色。眼睛后方有一条白色的条纹延伸至胸部侧面,头部侧面、喉咙、胸部和上腹部为黑色,腹部中央为灰色,两侧和后下方为红棕色。雌鸟的下巴和喉咙为白色,黑色部分仅限于胸部,腹部颜色较淡,后下方更浅。亚种emelutus/em的两性后下方颜色更为淡雅,雌鸟的腹部更白。
鸣叫特征:雄鸟的响亮歌声由两个快速交替的音符组成,第二个音符音调更低且略长,同时在整首歌中音调略有下降。雌鸟的响亮歌声则是重复的较高音调音符,有时以一两个雄鸟音符结束。此外,它们还会发出一系列长度可变的颤音。
生活习性:生活在常绿森林的地面及相邻的成熟次生林地,海拔可达550米。它们主要栖息于高大的常绿森林,特别是在树倒的地方,但在某些地区也会出现在矮小的草原林地中。它们通常是居民鸟,很少迁徙。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会翻动落叶层,探查树干缝隙,偶尔跳跃到倒木上行走。与军蚁(Eciton burchelli)相伴而行,但通常只是短暂跟随。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显示在法属圭亚那的9月至3月间,以及在苏里南发现的巢穴。在巴西马瑙斯,2月份观察到一只成年雄鸟带着一只刚成长的幼鸟。巢穴建于地面,使用Marasmius纤维和根须构成杯状,有时被大量小枝和枯叶遮盖。每次产卵2枚,蛋壳呈奶油色,遍布紫色纵向线条。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棕背蚁鸟的锈红色背部和蓝色眼环是最明显的辨识特征。雌雄两性的颜色差异也是识别的关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大部分分布区内相当常见。其栖息地包括一些保护区,例如苏里南的Brownsberg自然公园和Raleigh Falls-Voltzberg国家公园,委内瑞拉的Imataca森林保护区和El Dorado,以及巴西的Tapajós国家公园、Ducke保护区和位于马瑙斯北面的BDFFP INPA森林。
地理分布:分布在南美洲东北部的亚马逊雨林区域,包括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巴西的部分地区。
其他:曾一度被归入Myrmeciza属,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于2013年证实Myrmeciza属(按当时定义)为多系群,随后进行了分类调整,将包括棕背蚁鸟在内的四个物种移至恢复的Myrmoderus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背蚁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背蚁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