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角雉

Satyr Tragopan Tragopan satyra

红胸角雉(英文名:Satyr Tragopan,学名:Tragopan satyra),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大型的雉科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西藏、尼泊尔和不丹地区。栖息在潮湿的橡树林和杜鹃花丛中,夏季海拔可达4200米,冬季下降至约1800米。雄性红胸角雉以其深红色下部和独特的蓝色面部裸皮著称。

外形特征:雄性红胸角雉体长约70厘米,脸部黑色,配有深蓝色脸颊和下巴,背部及尾羽上部为灰褐色,全身散布白色斑点,尤其是红色胸部上的白色圆点。雌鸟则呈灰棕色至赤褐色,背部有细白条纹,翅膀红棕色,尾巴具红色倾向。雌雄个体均有蓝色眼周皮肤。成年雄鸟的体重约为1600至2100克,雌鸟则为1000至1200克。幼鸟颜色接近雌鸟,但体型更大,腿更长,头部有变化的黑色,身体上有红色和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红胸角雉的叫声独特,雄鸟在清晨发出深沉的哀号声‘wah waah oo-ah oo-aaaaa’,声音渐强,最远可达300米。此外,受惊或交配时,两性会发出较轻的‘wak wak’声,春季或秋季可能重复发出‘wah’声。

生活习性:红胸角雉栖息于海拔3000至4000米的山地森林,冬季可降至2000米。它们偏好陡峭山坡的森林,清晨和黄昏时会在林缘开阔地带活动觅食。性格隐秘,但相对大胆,行动谨慎。善于快速奔跑,也能短距离飞行。主要食物为植物根、嫩芽、叶、种子和球茎,偶尔捕食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至6月,雄鸟间为争夺配偶会发生争斗。巢建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的树上,结构简陋。每窝产卵2至6枚,卵色为棕黄色或浅黄色,带有红褐色斑点。人工饲养下,雌鸟的取食和繁殖行为与野生状态有所不同。

区别辨识:雄性红胸角雉的红色下部和胸部的白色圆点是其独特标志,与同类物种区分明显。雌性红胸角雉的灰色至赤褐色外观,以及尾部的红色倾向,帮助识别。与同属的其他物种相比,红胸角雉的背部、臀部和上翼覆羽呈棕色,而非鲜红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红胸角雉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包括印度北部的乌塔拉坎德邦至阿萨姆邦西部,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在中国大陆,其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其他:红胸角雉的寿命在圈养条件下可达21年。尽管是角雉中受威胁程度较低的物种,但其仍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狩猎的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胸角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