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角雉

Western Tragopan Tragopan melanocephalus

黑头角雉(英文名:Western Tragopan,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以深色带白点的外观著称,雄鸟具有独特的橙色胸斑和红色颈背,雌鸟为灰褐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东北部至印度北部,主要栖息于未受干扰的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雄性黑头角雉体长约68.5-73厘米,尾长22-25厘米,体重1800-2150克;雌鸟约60厘米长,尾长19-20厘米,体重1250-1400克。雄鸟全身深色,遍布白色圆点,颈部有红色区域,面部有橙红色裸露皮肤,眼下方有蓝斑,喉咙裸露呈蓝色,脸颊蓝绿色,有可充气的蓝色角状突起和粉色喉垂。雌鸟灰褐色,上部有黑色斑点,下部有白色小点。虹膜棕色,喙黑色或角棕色,腿粉红色。幼鸟似雌鸟,但体型较大,腿较长,头部有黑色,颈部有红色。

鸣叫特征:黑头角雉的叫声是短促的鼻音哀号,由两性发出,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尤其是繁殖季节,重复7-15次,间隔约5秒。报警声类似,但更短更快,随着焦虑加剧而加速。

生活习性:黑头角雉偏好生活在成熟的山地森林,通常为棕色橡树或冬青橡树林,冬季在约1735米的高度,夏季高达3600米。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新叶、根、花、昆虫和蛴螬,既在地上觅食也在树上。它们较为害羞,经常单独或成对出现。

生长繁殖:黑头角雉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5-6月,雄鸟会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膨胀的肉质角和肉裙,每窝产卵2-6枚,颜色为暗红褐色,带有深褐色斑点。雌鸟负责孵化,雄鸟初期会巡视巢穴,之后离开。

区别辨识:雄性黑头角雉是最暗的角雉种类,红色仅限于颈部和上胸部。雌鸟与雄鸟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上部有黑色斑点,下部有白色小点,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黑头角雉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部,从巴基斯坦北部(印多斯-科希斯坦区)至印度西北部,向东至北阿坎德邦(加尔瓦尔);可能延伸至库马昂(东乌塔拉坎德邦)和相邻的西藏西南部。

其他:黑头角雉受到生境丧失和碎片化、过度放牧、采集柴火和非木材产品的影响,导致其数量减少。在多个保护区得到保护,如印度的大喜马拉雅国家公园和达尔安加提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巴基斯坦的马奇拉国家公园和萨尔卡哈拉游戏保护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头角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头角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