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胁蚁鹩

White-flanked Antwren Myrmotherula axillaris

白胁蚁鹩(英文名:White-flanked Antwren,学名:Myrmotherula axillaris),是雀形目蚁鸟科点喉蚁鹩属的鸟类。是体型最小的蚁鹩之一,体侧白斑或银灰斑在暗色体羽中极为醒目。分布于中美洲洪都拉斯至南美东部沿海,遍及低地原始及次生常绿林林下,常与混群鸟队共觅食昆虫与蜘蛛。

外形特征:体长9–10厘米,体重5–10.6克。雄鸟指名亚种通体深灰,翼尾近黑,覆羽及尾端具白缘;喉至腹中央黑色,体侧纯白,臀羽灰并带黑斑。雌鸟上体橄榄褐,翼尾暗褐带肉桂色羽缘;头侧斑驳,喉与体侧白,余下体淡黄褐,尾下覆羽红褐。幼雄似雌,但翼与背羽混黄棕与灰色,下体白灰相间。亚种albigula雄鸟更黑,雌鸟上体较灰;melaena雌鸟色泽更淡;heterozyga及fresnayana两性均较淡,羽色变异大。亚种luctuosa(银胁型)雄鸟体侧呈银灰而非纯白,尾端白斑更大;雌鸟头灰色,上体灰橄榄,下体赭黄。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等鸣声为急速连珠般的粗哑音,开头下降且渐强;albigula及melaena为可数、均匀节奏的清哨声,音调递减。常见叫声多为双音节“pi-pip”,另有上扬“wheep”、短“pip”、长“chirr”及颤音。亚种luctuosa鸣声截然不同:以沙哑短音起始与结束,中音拉长清晰,节奏先慢后快,共十余声,音调平直。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原始林及次生林的下层至中层,海拔0–1400 米,部分种群专选竹林或河边林。留鸟,成对或家庭群活动,常加入混群鸟队,在距地2–12 m处快速跳跃寻食,不断抖翅显白斑。以昆虫、蜘蛛为主,捕食方式包括从叶面啄取、悬垂突袭、短距飞扑,亦击动枯叶驱出猎物;偶尔跟随行军蚁。亚种luctuosa活动于海岸低地常绿林及林缘,活动范围0–800 米,行为类似。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中美3–8月,圭亚那7–12月及2–3月,厄瓜多尔2–10月,秘鲁9–11月,巴西北部6–12月。巢为深杯状,以枯叶与叶脉为主,用黑色真菌丝固定于水平枝叉,距地0.2–4 米。每窝2枚卵,白或粉白具红褐、紫及灰色斑纹,雌鸟夜间独孵,双亲白日轮孵16–19天;育雏8–12天。亚种luctuosa资料有限,7月初见巢,1月见雏鸟,巢结构似前者。

区别辨识:与同域蚁鹩的区别在于雄鸟具醒目白色或银灰色体侧块;雌鸟头及上体橄榄褐、喉与体侧白。亚种间羽色深浅及雌鸟下体色度有差异,E种群最淡。亚种luctuosa雄鸟体侧银灰、尾端白斑更大,雌鸟头灰色,鸣声亦明显不同。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种群普遍且分布广,能在次生林及林隙中存活,对干扰的耐受度高于多数同属。亚种luctuosa虽分布窄,仍见于多个保护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东部:加勒比坡自东南洪都拉斯至哥伦比亚(除圣玛尔塔山),太平洋坡自巴拿马中部至厄瓜多尔;圣玛尔塔山及哥伦比亚安第斯东坡、西委内瑞拉、西北巴西、东厄瓜多尔及东北秘鲁;东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圭亚那、亚马逊东部巴西及东北玻利维亚;秘鲁中部及西南亚马逊巴西;东南秘鲁及玻利维亚西部。亚种luctuosa仅见于巴西东部沿海,自北里约格朗德州东南至里约热内卢州。

其他:亚种luctuosa曾被部分文献视为独立种“银胁蚁鹩”,现仍归入白胁蚁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胁蚁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胁蚁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