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纹䴕雀(英文名:Guianan Woodcreeper,学名:Lepidocolaptes albolineatus),是雀形目灶鸟科鳞斑䴕雀属的小型鸟类,以森林树冠为生。拥有相对细长而略弯的喙,常与混合物种群一起在高大的雨林中觅食。其体型较小,羽色以暗褐色为主,背部与翅膀覆羽呈深红棕色,尾部、翅膀和臀部为红栗色,喉咙部位为淡黄色,腹部有明显的浅色条纹。分布于委内瑞拉东部、圭亚那和巴西北部的亚马逊地区。
外形特征:体长约17至19厘米,雄鸟体重19至24克,雌鸟体重18至20.5克。这是一种体型偏小、身型苗条的䴕雀,拥有细长且略微向下弯曲的喙。头部、王冠和颈背为暗褐色,王冠上散布着细微的黄褐色斑点,向颈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背部和翅膀覆羽为深红棕色,臀部、翅膀和尾巴为红栗色,初级飞羽尖端为黑褐色。喉咙为淡黄色且无斑纹,胸部和腹部为灰褐色至橄榄褐色,下体部位有明显的由淡黄白色到奶油白色构成的条纹,每根条纹边缘有黑色细边且尖端呈尖锐状。下尾覆羽为肉桂棕色,下翼覆羽为肉桂色至橙黄色。虹膜为深棕色至栗色,上喙基部黑色或棕色至暗角灰色,末端变为淡角色或黄色,下喙为白色或淡灰色至粉红色。腿和脚为棕色、灰色或绿灰色至暗豌豆绿色。雄鸟比雌鸟稍大。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颜色更深,王冠更灰,斑点更明显,下体条纹更白,边界较弱。
鸣叫特征:经常发出的叫声是一连串长而下降的颤音,一旦学会,便能轻易识别。其歌声柔和,类似鸣鸫的颤音,音调起伏,最终渐弱,由一系列20至40个音符组成,持续约2至3秒,听起来比邻近的杜山䴕雀物种的歌声更快、音调更低、更像叽叽喳喳的声音。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亚马逊东北部的高大森林,包括硬地森林和洪泛平原森林,偶尔出现在沼泽森林或被水淹没的森林。偏好成熟森林中的高大树冠,老生次生林,以及森林边缘地带,很少进入灌木丛生的次生林。与大多数亚马逊地区的啄木鸟不同,线纹䴕雀是森林树冠的标志性物种,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米以下,偶尔可达1800米(在委内瑞拉)。通常在树冠和次树冠层觅食,偶尔会降至中间层,几乎从未在下层活动。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通过在树干和枝叶上爬行,从光滑和粗糙的树皮表面以及裂缝、结节处寻找猎物。
生长繁殖:在圭亚那地区干季繁殖,已知一巢于9月中旬有幼鸟离巢(法属圭亚那)。在巴西,2月至3月在罗赖马州观察到非繁殖状态的个体。巢筑于树洞中,已知的一个巢位于枯死树桩顶部附近,入口高度约12米;一对鸟曾被观察到携带树皮碎片到另一棵树的洞穴中(早期8月,法属圭亚那),尽管9月初在树底发现了壳碎片,但从未观察到喂食行为。一窝的卵数未知;在一个巢中,一只幼鸟远早于其兄弟姐妹离巢,后者在巢中继续被喂养了额外三天。
区别辨识:与属内其他物种相比,其上体大部分无斑纹,与Xiphorhynchus属物种相比,具有细长而向下弯曲的喙,上体无条纹但下体条纹显著。雄鸟比雌鸟稍大。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颜色更深,王冠更灰,斑点更明显,下体条纹更白,边界较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广泛分布,但确切的种群数量未知,且被认为正在减少。没有立即的威胁被确认。由于依赖森林环境,可能对栖息地的改变极为敏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东北部亚马逊地区,包括委内瑞拉东部(Delta Amacuro和东北Bolívar)、圭亚那和巴西北部(从里奥布兰科和里奥内格罗向东至Amapá)。主要栖息于硬地森林和洪泛平原森林,偶尔出现在沼泽森林或被水淹没的森林。
其他:直到2010年代,现在的线纹䴕雀被称为线纹啄木鸟,包含五个亚种。从那时起,除其指名亚种外,其他亚种都被从其分类中分离出来,最终分拆为本种及线纹䴕雀,杜山䴕雀、伊河䴕雀、暗冠䴕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线纹䴕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线纹䴕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