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山鹧鸪(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javanica),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身长约28厘米,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分布于印尼爪哇岛的山地森林而知名。拥有橙红的头部和颈部,灰蓝色的胸部,棕色的翅膀,以及鲜明的黑脸和红色的腿。其腹部为醒目的栗色,中间带有白色。性别间差异不大,幼鸟具有白色的面部和红棕色的喙。
外形特征:成年棕腹山鹧鸪体长约为28厘米,体重介于257至286克之间。头部和颈后部呈现橙红至赤褐色,饰以深灰色和棕色条纹与斑点。脸部为亮丽的橙黑色相间图案,喉部中央锈橙色,脸颊橙红。胸部蓝灰色,下腹部及两胁栗棕色,腹部中部白色,下尾覆羽锈黄带黑色羽基。上体灰蓝色,密布黑色细横纹,翼羽更偏棕色,具栗色边缘和黑色中心斑点。喙黑色,虹膜灰色,眼周及喉部裸露皮肤红色,腿亦为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可能体型较小,色彩略淡,裸露部分颜色稍暗。幼鸟喉部白色,胸腹部暗棕色,肩羽上有白色斑点,喙色红棕色。
鸣叫特征:棕腹山鹧鸪的鸣唱通常为一对鸟的二重唱,一只发出快速响亮的哨声,音量逐渐增大,音调略有提高,另一只则以较慢的节奏发出低沉柔和的‘boo-goo’双音节哨声。此外,还有警戒时发出的不规则短调和柔和的联系叫声。
生活习性:棕腹山鹧鸪栖息于海拔300米至3000米的山地森林,常见于600至2500米的高度。它们不会出现在大片的松树、橡胶树、香脂树或桃花心木等种植园中。它们在森林地面小群觅食,群体可达六只。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鸣叫。
生长繁殖:已知会在穹顶状的长草巢中产卵,由雄鸟筑巢,雌鸟产卵数可达四枚。
区别辨识:棕腹山鹧鸪在其属内最为独特,与近缘种有显著区别,尤其是在头部的图案上。不同亚种间头部图案有所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在有限范围内常见,但由于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碎片化,仍面临威胁。部分个体被非法捕捉用于鸟类贸易,但狩猎并非重大威胁。
地理分布:仅限于印尼爪哇岛的山地森林,分布于西部和东部的山区。
其他:棕腹山鹧鸪是印尼特有种,目前约有250只个体在圈养环境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腹山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