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须针尾雀

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 Limnoctites sulphuriferus

黄须针尾雀(英文名: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学名:Limnoctites sulphuriferus),是雀形目灶鸟科直嘴芦雀属的鸟类。珍稀的鸟类。以独特的黄色喉部斑块而闻名,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的淡水沼泽地带。

外形特征:黄须针尾雀体长约15至16厘米,体重12至14克。其头部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面部呈灰白底色,带有灰色条纹;橄榄棕色的冠羽和背部,翼上的较大和中等覆羽呈锈红色,与深褐色的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外侧飞羽基部为丰富的赭石色。尾羽渐尖,中央尾羽较长且呈褐色,外侧尾羽更偏红褐色。下巴和喉咙中央为黄色,胸部呈白色,有细微的灰色条纹,腹部白色,两胁和下尾覆羽为淡赭色。虹膜颜色从白色带红到橙粉色,上喙黑色至黑棕色,下喙粉白色至白色,脚和趾绿灰色至淡橄榄绿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上体较暗,下体更偏橙色,缺乏黄色喉部羽毛,胸无条纹。

鸣叫特征:鸣唱开始时为略升调的颤音,持续约2.5至3.5秒,随后是一连串快速而尖锐的音符,逐渐减弱至结束,通常的鸣声为“d-d-d-r-r-i-i-, dirip, dirip, dirip, drip-drip-dreeuw-dreeuw”。有时会接续上滑的颤音。伴侣间常以二重唱形式鸣唱。

生活习性:黄须针尾雀全年在其分布范围内居住,偏好生活在有高大水生植被的淡水沼泽及其周边的灌木丛中,海拔高度可达300米。其饮食以节肢动物为主,通常单独或成对觅食,关于其猎物和觅食行为的细节尚不清楚。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南半球的春季和夏季,被认为是单配偶制。巢穴由芦苇碎片和其他植物纤维构成,内部铺垫草本和羽毛,固定在芦苇茎上,通常离水面不远,偶尔也会位于泥地或较干燥的地面上。每窝产卵数在2至4枚之间,通常为3枚。孵化期、雏鸟离巢时间以及亲鸟的照顾细节目前未知。

区别辨识:与其他同属物种相比,黄须针尾雀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黄色的喉部斑块,以及独特的鸣唱模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黄须针尾雀分布范围广阔,尽管其种群数量不明但被认为正在减少,没有立即的威胁被确认。在南美某些地区被认为是局部相当常见,但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较为罕见。阿根廷的两个保护区中有其分布。由于其湿地栖息地的限制,使其面临常见的湿地物种保护问题。

地理分布:黄须针尾雀分布于巴西南部(Rio Grande do Sul)、乌拉圭全境以及阿根廷东北部,从东南部Córdoba省、Santa Fe省南部、Corrientes省南部至东部Río Negro省和Buenos Aires省南部,越过里奥内格罗省南部,穿过乌拉圭进入阿根廷东北部。

其他:黄须针尾雀曾长期被归类于Cranioleuca属,后单独置于Limnornis属,但自2011年的一项研究起,被分类于Limnoctites属,与直嘴芦雀成为姐妹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须针尾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须针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