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抖尾地雀(英文名:Buff-winged Cinclodes,学名:Cinclodes fuscus),是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的鸟类。常见于南美洲南部,包括智利中部至南部和阿根廷中部至南部,甚至出现在福克兰群岛。以独特的淡褐色调羽色和宽阔的淡黄色翼带著称,通常在水域附近活动。
外形特征:斑翅抖尾地雀体长15至19.4厘米,体重29至33克,具有较短的喙。成鸟具明显淡黄色眉纹,额部有斑点,耳羽暗灰棕色,带有浅色条纹。头部上部深灰棕色,背部暗棕色,翼羽边缘宽大呈淡黄色。飞羽深棕灰色,基部形成狭窄的橙红色带。尾巴中央羽片与背部相似,其余部分黑棕色,外侧三对羽片有渐增的淡黄色尖端。面部下部白色,向后扩散,颈部侧面淡黄色。下巴白色,喉咙白色,带有细薄的暗色鳞状纹,胸部淡棕色,腹部淡黄色,两胁暗棕色,尾下覆羽杂色。虹膜棕色或深棕色,喙暗棕色至黑色,脚趾黑色至深棕色。幼鸟色彩更鲜艳,下体多数羽毛边缘深色。
鸣叫特征:其鸣唱为短促、快速、干燥的颤音,持续约2秒,通常由叫声引入,可在地面、岩石上或飞行中发出。叫声包括尖锐的'pfip'声,一系列高音清脆的音符,以及飞行中的尖哨声'tsip'。
生活习性:栖息于安第斯山脉的沼泽、溪流到海滩、湖岸和牧场,偏好靠近水源的开阔草地和灌木地带。常见于人类居住地附近。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3000米。迁徙时形成小群,最多可达十只,向北迁移或向低海拔移动,主要到达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巴拉圭东南部和乌拉圭。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南半球春季至夏季,筑巢于土堤末端的隧道中,有时在岩石裂缝、建筑物墙洞或树洞中。巢室垫有草和毛发。每窝产2至4枚白色卵,尺寸约为24至26.5毫米×20毫米。具体孵化期和育雏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斑翅抖尾地雀通过其特有的淡褐色羽毛、无明显条纹的胸脯和宽阔的淡黄色翼带与同属其他物种相区分。在安第斯山脉,它与灰侧抖尾地雀易于混淆,但在低地则与黑腹抖尾地雀容易混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智利中部至南部和阿根廷中部至南部,包括火地岛。非繁殖区扩展至巴西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西北部。
其他:斑翅抖尾地雀在很多地方是最常见的属种,其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的最小干扰,可能得益于放牧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翅抖尾地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