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短尾鹦鹉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Loriculus philippensis

菲律宾短尾鹦鹉(英文名: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学名:Loriculus philippens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其中至少有一种可能代表独立的物种,但需更多研究确认。尽管整个物种被IUCN列为无危状态,但某些亚种,如宿务岛上的L. p. chrysonotus和锡基霍尔岛上的L. p. siquijorensis,可能已经灭绝。其显著特征为绿色体羽,头部和胸部带有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斑块。

外形特征:菲律宾短尾鹦鹉长约14厘米,体重31至40克,尾部短而圆。全身绿色,下体偏黄绿;喙橙红,前额至头顶中部红色,边缘有一细黄线;颈后有金色橙斑;喉部及上胸有大红色斑;臀部和尾上覆羽红色,臀部两侧淡蓝;翼下和尾下覆羽淡蓝;腿橙色。雌鸟喉部无红色,仅前额有小红斑;喙基部周围有淡蓝区域。幼鸟头部红色减少,喙色较浅,其他特征似雌鸟。不同亚种间颜色差异明显。

鸣叫特征:典型的叫声是一系列急促的高音“tsik-tsik-tsik!”或“twick twick twick”,通常由一、两或三个音符组成,有时会形成连续的断奏序列,尤其是在离开栖息处时。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森林、森林边缘、次生林、果园、椰子林、灌木丛和竹丛,常见于低海拔地区,但在1250米以上较为罕见,记录显示可达约2500米。主要以花蜜、花朵,如椰子花,和软果,如无花果,为食。偶尔也会吃种子,尤其是野生香蕉的种子。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3月至5月,或9月至11月(Camiguinensis亚种)。巢筑于死树洞中,高度可达12米,位于森林空地边界或死树蕨的树洞中。在圈养条件下,产卵数为3枚,大小约为18.4至19毫米×16.2至16.7毫米(Worcesteri亚种)或15.5毫米×13.7毫米(Chrysonotus亚种)。孵化期约为20天,雏鸟期约5周。

区别辨识:菲律宾鹦鹉相似,但尾更长,体型更小。雄鸟头部红色和橙色变化大,雌鸟面部呈蓝色。注意其长长的尖锐上喙。不同亚种间颜色模式和分布区域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保护。在整个分布范围内普遍常见,但某些亚种面临威胁,如Regulus亚种处于立即灭绝的危险中,Mindorensis亚种被认为是近危,Siquijorensis亚种可能已灭绝,Chrysonotus亚种在宿务岛仅存少量个体。Camiguinensis亚种可能受到威胁,目前在棉兰老岛和东部维萨亚斯地区数量稀少。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除巴拉望岛群和苏禄群岛。不同亚种分布于不同的岛屿,如Camiguinensis亚种在棉兰老岛北部的卡米金岛。

其他:在菲律宾国内贸易活跃,除了栖息地丧失,一些稀有亚种可能面临或曾遭受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压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菲律宾短尾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菲律宾短尾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