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颏鹦鹉(英文名:Red-chinned Lorikeet,学名:Vini rubrigular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威尼吸蜜鹦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新界的Karkar山区(位于新几内亚东北部)、新爱尔兰和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东部)。这全身绿色的小型鹦鹉,以其独特的红颏特征著称。
外形特征:红颏鹦鹉体长约17厘米,体重介于31至40克之间,全身羽毛呈鲜亮的绿色,下腹部颜色更亮。它拥有红色的颏部,橙红色的腿脚,喙部为红橙色。耳羽覆盖处略带蓝色,伴有淡绿色条纹。飞行羽毛的下侧为灰褐色,中央有一条宽阔的黄色条纹;尾羽下侧同样为灰褐色,基部红色,末端广泛着黄色。幼鸟的颏部红色较少,尾巴相对较短。
鸣叫特征:红颏鹦鹉最常见的叫声是一种尖锐而陡峭上扬的“pseet!”声,无论是在飞行中还是停歇时都会发出。在进食时,会发出高音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红颏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它们通常在空中飞行时被观察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分布与蓝脸鹦鹉有相似之处,但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红色下翼和颏部的红色斑块来区分,雄性蓝脸鹦鹉颏部的红色更为明显,面颊为蓝色,雌鸟则有深色条纹的黄色面颊。红颏鹦鹉比侏儒鹦鹉或倒挂鹦鹉体型更大,尾巴更长。
生长繁殖:关于红颏鹦鹉的繁殖信息较为有限,但一般而言,鹦鹉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营巢、交配、产卵和孵化等过程,具体细节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区别辨识:红颏鹦鹉与蓝脸鹦鹉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红颏和下翼的黄色条纹,此外,红颏鹦鹉的体型更大,尾巴更长。在野外,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两种鹦鹉。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需查阅最新资料以获取其保护等级。
地理分布:红颏鹦鹉主要分布在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以及Karkar岛(新几内亚东北部),在这些地区的山地森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其他:红颏鹦鹉曾被归类于Charmosyna属,后基于2020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被转移至Vini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颏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颏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