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辉鹦鹉(英文名:Maroon Shining Parrot,学名:Prosopeia tabuens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辉鹦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斐济的Vanua Levu和Taveuni岛屿,以及在史前时期被引入南汤加的岛屿。其特征为深红色头部和下体,上体呈亮丽的绿色,颈部和尾巴带有蓝色。与Kadavu岛上的绯胸辉鹦鹉相似,但红胸辉鹦鹉的下体颜色更深,头部为棕色偏红色,具有一双明亮的橙色眼睛。两种鹦鹉虽在邻近岛屿上都有分布,但不重叠。
外形特征:成年红胸辉鹦鹉体长45厘米,平均体重280克。额头至头顶中部为黑色渐变为深酒红色,颈背和面部为酒红色,下体为暗红栗色;颈项上的蓝色项圈宽度可变,从宽到窄甚至消失;翼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边缘为深蓝色;其余上体和尾上覆羽为油绿色,有时臀部和尾上覆羽的羽毛边缘带有不同程度的暗酒红色。雌鸟喙较小,幼鸟喙色较淡。塔妙妮岛亚种(P. t. taviunensis)缺乏蓝色后颈,翼展较短。
鸣叫特征:红胸辉鹦鹉的叫声包括一系列短促而尖锐的音符,主要带有鼻音的音调,如“keh!”或“kyah”,以及更刺耳的“krreh”。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环境,包括成熟的森林、次生林、森林山谷(繁殖季节从六月至一月)、椰子种植园、村庄花园、农田、红树林和灌木丛。它们主要以超过30种食物植物为食,包括Myristica hypargyraea、Psidium guajava等。偶尔会摄取腐烂木材中的昆虫幼虫。在'Eua岛,约20%的觅食观察涉及引进的植物,但关于作物损害的报道被夸大。
生长繁殖:红胸辉鹦鹉在凉爽干燥的季节于自然栖息地繁殖,具体时间为五月至十月。它们在枯树洞或棕榈树桩的空腔中筑巢,巢穴用腐朽的木头铺垫。平均每次产卵2至3枚,孵化期大约持续25至34天。雏鸟每天喂养三次,喂食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离巢时,雏鸟通常为7至9周大。
区别辨识:与绯胸辉鹦鹉相比,红胸辉鹦鹉的下体颜色更深,头部颜色为棕色偏红色,且具有明亮的橙色眼睛。塔妙妮岛亚种缺乏蓝色后颈,翼展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胸辉鹦鹉原产于斐济北部(波利尼西亚西南部)和被引入的南汤加(波利尼西亚中南部)。在斐济,常见于Vanua Levu和Taveuni岛屿;在汤加,仅在'Eua岛有记录。
其他:红胸辉鹦鹉在Tonga被称为Koki,源于其发出的声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胸辉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