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鹧鸪(英文名:Yellow-necked Spurfowl,学名:Pternistis leucoscepus),是鸡形目雉科鸡鹧鸪属的鸟类。以其颈部醒目的黄色斑块命名。分布于非洲的广阔区域,从厄立特里亚至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北部。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
外形特征: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鹧鸪,身长约33-36厘米,体重雄鸟615-896克,雌鸟400-615克。头部有橙红色裸露皮肤环绕眼睛,最显著的特征是颈部的黄色裸露皮肤。初级飞羽上的大块淡色斑点在飞行时尤为明显。喙黑色,雌鸟平均比雄鸟小,且雄鸟有两根脚后跟的刺。幼鸟色彩较暗淡,有灰色底纹和白色细纹的下体,上体有淡褐色虫蚀状斑纹,面部和喉部皮肤颜色较浅。
鸣叫特征:其叫声是一系列粗糙的“kreaaak”音符,逐渐减弱。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较为干旱的草原生境,包括人类耕作的田地。偏好有Acacia/Commiphora灌木丛和混合年度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境,年降水量约200-400毫米。海拔高度可达2400米。清晨可能步行或飞行数百米到达特定区域觅食,受惊时会奔跑或飞往隐蔽处。以莎草块茎为主食,尤其是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占其食物量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吃多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昆虫(主要是白蚁),并在雨季之后依赖草本和禾本科植物的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雨季后期,以便雏鸟在凉爽干燥的季节孵化。筑巢主要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北部的5月至7月间,但在除2月以外的每个月份都有记录。巢是一个简单的坑洼,有时铺有少量的草、羽毛等。每窝产蛋通常5枚,颜色为奶油色到浅粉色,有深色斑点,尺寸约为43-47.3毫米×32-37.8毫米,重约31克。孵化期大约18-20天,雏鸟出生后24小时左右即可离巢,与父母一起直到成年体型。幼鸟的初级飞羽在4-6周内完全长成,脚后跟的刺在第18周左右开始长出。
区别辨识:通过其独特的黄色裸露喉部和前颈皮肤很容易识别,这与其他鹧鸪种类形成鲜明对比。雄鸟的黑色喙将它与颜色较深的区分开,而与的区别在于后者眼周没有黄色裸露皮肤。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广阔区域,包括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南部、坦桑尼亚东北部和乌干达。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普遍可见。
其他:尽管数量被认为正在下降,但黄颈鹧鸪并不处于全球威胁的边缘,主要威胁是过度狩猎。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颈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