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蓝额鹦鹉(英文名:Naretha Bluebonnet,学名:Northiella narethae),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蓝帽鹦鹉属的鸟类。在澳大利亚极端东南部干燥林地发现的鹦鹉,以其独特的黄色腹部、红色下尾和蓝色面部而著称。分布于西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西南部。
外形特征:体长约28厘米,体重74至105克。头部、胸部、肩背和臀部为赭色,逐渐变为腹部的黄色,腹部中央有大块红色斑点;翼弯处呈蓝色,多数翼羽覆羽橄榄色,最外侧翼羽覆羽呈紫蓝色;下翼覆羽和飞羽外缘紫蓝色;尾部绿色青铜色,外侧羽毛紫蓝色尖端白色。雌鸟有翼纹,幼鸟类似雌鸟,但红色腹部斑块较小。haematorrhous亚种翼弯处绿松石色,翼羽覆羽红棕色,腹部至肛门区域红色;pallescens亚种比指名亚种下方更浅;narethae亚种前额蓝色,胸有淡褐色斑点,上体橄榄色,腹部黄色,下尾覆羽红色,外侧小翼羽覆羽红色。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是粗哑的强调‘chack’或‘chak-a-chack’,通常以松散系列重复。停栖时发出更悦耳、哀怨的鼻音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和半干燥的开阔林地,以Myoporum、Casuarina、Callitris、Acacia和Eucalyptus为主,常有低矮的chenopod灌木层;也见于开阔的草地平原、干旱灌丛、沿水道树木、有时靠近农舍和水槽。残余的mallee林在清理后的农业土地上对于该物种在其范围内的南部非常重要。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7月至12月,具体时间取决于降雨情况,有证据显示在良好降雨后有两个繁殖季节。在树洞中筑巢;narethae亚种经常使用非常矮小的树木,在树基部裂缝中找到巢址,西方myall(Acacia papyrocarpa)是喜爱的树种。每窝产卵4至7枚;孵化期持续19天;雏鸟期约30天。
区别辨识:与非常相似的Greater Bluebonnet的区别在于完全黄色的腹部和分布范围的不同。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CITES II。除边缘地区外,普遍较为常见。需要停止维多利亚州本土植被的清除,以保护避难所和巢穴地点,但紫翅椋鸟在这些生境中的扩散可能会导致鹦鹉无论如何被排除在巢孔之外。narethae亚种遭受非法捕捉,涉及切割巢穴,破坏了该地点的未来潜力,从而减少了物种的整体繁殖能力;此外,兔子的放牧可能阻止了喜爱的巢树种的再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西南部,特别是在Nullarbor平原西部边缘。
其他:Naretha蓝额鹦鹉是Northiella属的两个物种之一,首次记录于1921年在澳大利亚中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腹蓝额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腹蓝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