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额鹧鸪

Black-fronted Spurfowl Pternistis atrifrons

黑额鹧鸪(英文名:Black-fronted Spurfowl,学名:Pternistis atrifrons),是鸡形目雉科鸡鹧鸪属的鸟类。延伸至眼上方,白色喉部,颈胸部为淡褐色带暗色条纹,上体和翼上覆羽呈淡褐色,多数羽毛有黑色亚缘斑和细白边,胸侧和上腹有柔和边缘的箭状灰色鳞状斑,腹部几乎无斑点,呈暗奶油色。虹膜棕色,后方有黄色裸皮斑,喙红色,腿为粉红至棕红色。雌雄相似,雌鸟略小,腿部无距。

外形特征:体长约40厘米,黑额鹧鸪具有黑色额头,颜色延伸至眼周和眉区,白色喉咙;颈部和胸部为淡褐色,带有较深的条纹;上体和上翼覆羽为淡褐色,多数羽毛有黑色亚边缘标记和细薄的白色边缘;胸部和上侧腹有柔和边缘的箭头形状灰色鳞片状斑纹,腹部几乎无斑点,呈暗淡的奶油白色;虹膜棕色,后方有一块黄色裸露皮肤;喙为红色;腿为粉红色至粉棕色。雌雄外观相似,雌鸟比雄鸟略小,颜色更偏棕色,腿部无距。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年轻雄鸟的上喙主要为褐色,额头黑色减少,眼后皮肤蓝色,眼环蓝灰色,腿橙红色。

鸣叫特征:发出粗糙、刺耳且相当嘈杂的咯咯声,每一系列持续约3秒,由四个元素组成:第一个元素无声,随后每个元素增加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四音节元素形成‘咯咯颤音’。叫声通常在清晨听到,但也会在白天稍晚时出现。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边缘的灌木丛和半开放的林地中,有大面积低矮灌木,穿插着高植被(树木、灌木)和开阔地带(岩石、放牧地),最近的观察均在海拔约1480至2225米之间。不在相邻的农田中被记录到。以种子为主食,同时也吃昆虫,如白蚁。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未知,仅有的信息来源于3月和5月中观察到的幼鸟,这可能意味着该物种在主雨季繁殖。

区别辨识:与的区别在于其羽毛完全不含栗色,缺乏大胆的灰色标记,腹部更为单一和无斑点,体型较小,反映在喙、腿和脚的尺寸上,以及黄色的眼后皮肤。雌雄相似,但雌鸟略小。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南部(Oromia地区的Mega附近),并在肯尼亚极北地区(Moyale)也有记录。

其他:曾与栗枕鹧鸪归为同一物种,但遗传和生物声学数据支持其独立物种地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额鹧鸪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额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