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鹦哥

Green Parakeet Psittacara holochlorus

绿鹦哥(英文名:Green Parakeet,学名:Psittacara holochlorus),是鹦形目鹦鹉科卡拉锥尾鹦鹉属的鸟类。分布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极南部至尼加拉瓜北部,几乎通体翠绿、嘴浅色,具该属典型的细长尖尾。该鸟为杂食通才,成群取食农作物时被视为害鸟,常见于城市与原始林缘的树洞筑巢,嘈杂刺耳的叫声是其典型标志。

外形特征:体长28–30.5厘米,体重约232克。成鸟通体绿色,胸部羽色略泛黄;眼周裸环呈淡米色,虹膜橙红,嘴角质色,脚褐。尾羽尖长。不同亚种喉部及头部橙红色变异明显。雌雄同色,幼鸟虹膜褐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尖锐刺耳的“screek…screek”连续高叫,飞行时发出滚动的尖厉声;群体栖息前嘈杂喧闹,整体音质高亢穿透。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500–2000 m的山麓及低山带,避开潮湿低地雨林,偏好落叶林、河岸林、灌丛、林缘及开阔地。留鸟,但随食物出现局部移动。以毛虫、种子(含含羞草属)、多种果实(如Myrica mexicana、Ehretia anacua)及玉米为主食,曾被记录取食瘿蜂幼虫。黄昏先集结于预栖点,再集体飞往0.8 km外的夜栖地。天敌包括游隼和蝙蝠隼。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1–8月均有记录,墨西哥东部多在2–4月及6–8月,萨尔瓦多6–9月。巢筑于树洞(如Bursera simaruba)、白蚁巢、岩壁缝隙或洞穴,常见群巢。每窝4枚白色椭圆形卵,大小约29.9×24.7 mm至34.0×26.0 毫米。孵化期23天,雏鸟裸身,50日龄首次离巢。

区别辨识:太平洋鹦哥野外几乎无法区分;与绿喉鹦哥相比,后者体型更小,眼周具小白斑,胸橄榄黄,飞羽外缘蓝色。亚种区分:brewsteri头部略显灰绿且整体色深;rubritorquis体型较小,喉及颈红色,颊及颈侧具变异红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列入CITES附录Ⅱ;墨西哥国内因分布受限被列为濒危,但大陆种群尚稳定。

地理分布:繁殖区:brewsteri 留居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东南、锡那罗亚东北、奇瓦瓦西南);holochlorus 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新莱昂州及塔毛利帕斯州南至韦拉克鲁斯州,另在瓦哈卡东南及恰帕斯有孤立种群;rubritorquis 留居危地马拉及萨尔瓦多高地,经洪都拉斯至尼加拉瓜北部。非繁殖区:全年留居,无迁徙。

其他:历史分类上曾被归入Aratinga属;DNA研究后归入Psittacara属。与索岛鹦哥亲缘极近,但已视为独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鹦哥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鹦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