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金刚鹦鹉(英文名:Red-bellied Macaw,学名:Orthopsittaca manilatus),是鹦形目鹦鹉科红腰金刚鹦鹉属的鸟类。是中型绿鹦鹉,属于大型新热带区的鹦鹉,即所谓的‘迷你金刚鹦鹉’。以其腹部显眼的深红色斑块而得名,广泛分布在亚马逊盆地的热带雨林中,从哥伦比亚南部延伸至亚马逊河地区的秘鲁、玻利维亚,以及巴西中部。依赖茂密的莫里奇棕榈林生存。
外形特征:红腹金刚鹦鹉体长约50-51厘米,体重介于292-390克。头部的裸露部位呈淡黄色,前额至颈背颜色渐变,从灰蓝色至暗绿色。腹部有一大块红棕色羽毛,尾下覆羽为蓝绿色,翅膀上覆羽及初级飞羽为蓝色,翼下覆羽和次级飞羽为橄榄黄色。成鸟喙部为深灰色,脚趾为暗灰色,幼鸟颜色较为暗淡,喙部有白色中线。
鸣叫特征:飞行时发出独特的高音‘greeah’声,没有其他金刚鹦鹉那种刺耳的质感。在栖息时,会发出各种较短的叫声和咕噜声,通常带有哀怨的音调。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雨林,偏好有棕榈树的沼泽地带,尤其是莫里奇棕榈林。主要以莫里奇棕榈的果实为食,偶尔食用其他种类的果实。群体活动,数量随食物丰度变化,活动范围通常在海拔650米以下。它们在特定区域的出现可能与迁徙模式有关,或因应莫里奇棕榈的季节性差异。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圭亚那为2月至6月,特立尼达岛为2月及9月。在枯死的棕榈树洞中筑巢,巢位常常位于水中,可能有助于防御掠食者。每次产卵2枚,在圈养条件下可达4枚,孵化期约为25天,幼鸟离巢时间约73-78天。
区别辨识:与栗额金刚鹦鹉相似,但后者有深红色而非黄色的翼下覆羽,白色而非黄色的面部裸皮,以及淡色而非深色的眼睛。红腹金刚鹦鹉的腹部红斑是显著的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列入CITES II附录。虽然局部地区常见,但在哥伦比亚和圭亚那较为罕见,贸易和栖息地破坏对其构成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他:对人类殖民活动相对适应,因为人们通常不会砍伐莫里奇棕榈林。然而,在委内瑞拉,商业开发和棕榈林破坏导致数量显著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腹金刚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腹金刚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