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白额鹦哥(英文名:Cuban Amazon,学名:Amazona leucocephala),是鹦形目鹦鹉科亚马逊鹦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古巴、巴哈马和开曼群岛的中型绿色鹦鹉。在木林和干燥森林中生活,具有独特的白色前额和粉红色喉咙。尽管在波多黎各也有观察到它们的踪迹,但可能是逃逸的宠物,尚未记录到繁殖行为。
外形特征:古巴白额鹦哥长约32厘米,体重介于180至320克之间。头部特征明显,额头、头顶和眼周区域为白色,包括裸露的白色眼眶环;面颊和喉咙呈粉红红色;耳羽黑色;腹部有一块紫色斑块,其余身体为绿色,边缘带有深色,形成鳞片状效果;翅膀上的飞羽为柔和的蓝色;尾巴绿色,尖端略带黄色,外侧羽毛基部红色,边缘蓝色。幼鸟的腹部斑块不那么明显,腹部的紫色也较淡。亚种caymanensis的中冠部白色较少,脸颊和腹部粉红色区域缩小;hesterna亚种体型较小,腹部斑块较大;bahamensis亚种可能没有腹部斑块,头顶的白色区域更广泛,延伸至眼睛下方和后面。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尖锐的叫声,大多带有鼻音。在飞行时,还会发出双音节的嘶哑叫声。
生活习性:以各种水果和种子为食,尤其是未成熟的Pinus caribaea果实,还包括Bursera、Ficus、Petitia、Smilex、Sabal、Duranta、Exothea、Ernodia、Ilex、Zamia、Tabebuia、Acacia、Metopium、Tetrazygia、Myrceanthes、Coccoloba、Conocarpus、Swietenia、Manilkara、Cupania、Lysiloma和几种棕榈树的果实;还食用Cassytha藤蔓的茎、Avicennia和Bucida花朵、花蕾,以及如芒果和木瓜等人种植的水果。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3月至6月。在树洞中筑巢,例如在Avicennia红树林和各种棕榈树上;在阿巴科岛,它们在地面石灰岩洞穴中筑巢。每次产卵2至6枚,大小约为37.9毫米×28.9毫米(在圈养条件下测量)。孵化期为26至28天;幼鸟期为56至60天。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古巴白额鹦哥具有独特的白色前额和粉红色喉咙,以及身体大部分绿色的特点,容易区分。亚种之间存在细微差异,如腹部斑块的颜色和大小。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CITES 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历史上数量更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捕捉作为鸟类贸易的原因,在其原有范围内部分地方已经绝迹。古巴的leucocephala亚种经历了广泛的种群下降,但在岛上偏远森林地区仍局部常见;在古巴中部密度非常低。1988年估计古巴种群为5000只,现在在松树岛稳定甚至增加(1995年12月达到1384只)。Grand Cayman的caymanensis亚种种群从1992年的1500只增加到1995年的1900只,可能得益于狩猎保护,但栖息地压力仍然存在。bahamensis亚种曾经分布在巴哈马的几个岛屿,但现在仅限于阿巴科和大因纳瓜岛,阿巴科是其主要栖息地。1989年阿巴科种群为830至1082只,2002年南阿巴科估计为1578只。Cayman Brac的hesterna亚种1991年种群为299至430只;Little Cayman的种群因未知原因灭绝。古巴的leucocephala亚种出现在20多个保护区。Great Inagua的bahamensis亚种受到巴哈马国家信托公园743平方公里的保护。受到猫捕杀、贸易、偷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但这些威胁近期成为控制目标。
地理分布:古巴白额鹦哥主要分布在古巴、巴哈马和开曼群岛。在古巴,它们主要生活在主岛和Isla de la Juventud的森林区域,估计有约10,000只个体,其中Isla de la Juventud有1,100至1,320只。在开曼群岛,它们生活在干燥森林和农业土地上,Grand Cayman岛大约有3,400只个体(2006年调查),而Cayman Brac有400至500只个体。Little Cayman的种群在1940年代消失。在巴哈马,Abaco和Inagua的种群分别估计为3,550和6,350只(2006年数据)。Acklins和Crooked Islands的种群在1940年代消失,历史上也在巴哈马的其他岛屿(如New Providence和San Salvador)以及Grand Turk Island上存在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古巴白额鹦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古巴白额鹦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