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绿鹦哥(英文名:White-fronted Amazon,学名:Amazona albifrons),是鹦形目鹦鹉科亚马逊鹦鹉属的鸟类。是中美的特有种,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至哥斯达黎加之间。这种小型鹦鹉以其独特的白色前额、红色面部和黄色喙而闻名,生活在热带低地的半开放区域,如散落树木的地带、林地和森林碎片。
外形特征:白额绿鹦哥长约25-29厘米,体重176-242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的前额,围绕眼睛的大片红色斑块,以及暗蓝色的中冠至后冠。脸颊呈翡翠绿色,逐渐过渡到更黄的下体,胸部有深色鳞状斑纹。背部绿色,有深色鳞状斑纹。翅膀前缘有大块红色斑点,翼镜为深蓝色,飞羽尖端蓝色。尾巴绿色,末端黄色,外侧尾羽基部红色。雌鸟翅膀缺乏红色,幼鸟面部红色减少。
鸣叫特征:发出各种尖叫和叫声,以及刺耳的连续咔嚓声。飞行时,主要发出刺耳的“crek-crek”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低地的半开放区域,如散落树木的地带、林地和森林碎片,既在较干燥的地区也能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生存。以种子为主食,包括Inga和其他豆科植物、Croton、Terminalia等的种子,花朵、浆果、水果,尤其是无花果和仙人掌类如Pachycereus和Lemaireocereus的果实,同时也吃玉米、芒果和其他作物。
生长繁殖:在树洞中筑巢,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开始于2月,持续至夏季。雌鸟平均产下3至4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26天,雏鸟在约60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白额绿鹦哥可通过其独特的白色前额、红色面部和黄色喙来辨认,雄鸟的肩部有红色羽毛,而雌鸟则是绿色的。与黄颈亚马逊鹦鹉的区别在于白额绿鹦哥的颊部无暗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原产于中美洲和墨西哥,常见于小群(最多20只)中,栖息地包括雨林和较为干旱的仙人掌草原。在南德克萨斯州观察到了可能逃逸的种群,在南加州有一小群野生种群。在波多黎各也有引入的繁殖种群。
其他:白额绿鹦哥的寿命可达40年,是能够模仿30至40种不同声音的鹦鹉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额绿鹦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额绿鹦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