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颏鹦哥

Orange-chinned Parakeet Brotogeris jugularis

橙颏鹦哥(英文名:Orange-chinned Parakeet,学名:Brotogeris jugularis),是鹦形目鹦鹉科纯色鹦哥属的鸟类。也称为Tovi鹦哥,体长约18至19厘米,体重介于53到65克之间。分布自墨西哥南部至委内瑞拉西部,常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低地热带森林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橙颏鹦哥全身主要为亮丽的绿色,头部略带蓝绿色,眼周有白色环圈,喙呈淡色,最显著的特征是下颌有一小块橙色斑点,但通常难以察觉。上体和尾巴为蓝绿色,肩部覆盖着棕色羽毛,形成独特的‘肩膀’外观。下体大部分为鲜绿色,大腿和臀部略带蓝色,翼下的覆羽为黄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亚种exsul的下体全绿,橙色下巴斑较小且较淡,肩部颜色更深,背部带有更多的橄榄色调。

鸣叫特征:常见的叫声包括尖锐的‘klee’声,刺耳的‘chree’声或双音节的‘chree-chree’声,无论是在飞行还是栖息时都会发出。还会发出快速的‘cra-cra-cra-cra-cra’的叽叽喳喳声。飞行时叫声频繁,群体中的个体常常同时发声,大群时声音嘈杂。

生活习性:橙颏鹦哥偏好半开放到开阔的景观,包括Llanos草原、落叶林、次生林和画廊森林、种植园以及城镇的树木遮蔽区,一般避免或较少出现在常绿森林的冠层和边缘。它们主要在海拔1400米以下活动,通常以对或小群体的形式出现,与较大的橙额鹦哥一起在结果实和开花的树上觅食。食物主要包括各种水果、种子、花、草本植物、花蜜、昆虫和藻类,有时会对栽培的水果造成损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从一月持续至四月。它们在旧啄木鸟洞、棕榈残桩、白蚁巢中挖掘的洞穴或自然空腔中筑巢,有时会共同在一个大型腐朽树桩中筑巢。每窝产卵4至7枚,已知有报告指出一窝产卵高达八枚。蛋的尺寸在23.3-24.1毫米×18.8-20.3毫米之间。在圈养条件下,孵化期大约为三周。

区别辨识:橙颏鹦哥灰颊鹦哥是姐妹物种,但可以通过橙色的下巴斑点和肩部的棕色羽毛进行区分。与橙额鹦哥相比,橙颏鹦哥体型更小,尾巴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墨西哥西南部至委内瑞拉西部,包括哥伦比亚、巴拿马、萨尔瓦多等地。在墨西哥的奥阿哈卡州较为少见。

其他:橙颏鹦哥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被列为受保护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橙颏鹦哥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