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黑凤头鹦鹉(英文名:Baudin's Black Cockatoo,学名:Zanda baudinii),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 Zanda 属的鸟类。是西澳大利亚特有种,命名纪念了法国探险家尼古拉斯·巴丹。该鹦鹉头部有短冠,羽毛呈灰黑色调,有显著的白色颊斑和尾部白色带纹。
外形特征:长55至60厘米,体重540至790克,喙长53毫米。体羽暗哑黑色,边缘呈浅黄色,脸颊覆羽上有灰色白色斑块;尾部展现宽阔的次末端白色条纹,中央两根尾羽全黑;眼睛深棕色;脚灰褐色。雄雌相似,但雄鸟的眶周皮肤粉红色,雌鸟为深灰色;雄鸟喙灰黑色,雌鸟喙象牙色;雌鸟具有更大的耳斑。幼鸟类似雌鸟。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是在飞行中发出的高音滑音“kweEE-ah”。当停歇时,其叫声更加多样复杂,多数音调与飞行叫声相似。
生活习性:栖息于西澳西南部的湿润桉树林,偏好降雨量超过750毫米的地区。偶尔可见于其他类型的林地、部分开垦的农田和城市区域。家庭群组在繁殖后倾向于聚合形成大群,可能向北和东游荡超出其繁殖分布区。以大型种子为食,包括marri和karri树的果实,也吃各种本地植物种子和昆虫幼虫。
生长繁殖:一夫一妻制,可能终身配偶;除雌鸟孵化和育雏外,全年保持在一起。筑巢空洞的选择由双方参与,但雌鸟负责巢穴的整修准备。繁殖期为8月至次年1月,每次产卵1至2枚,雌鸟孵卵约28天,雏鸟有黄或白绒毛,离巢期在16周左右,通常仅有一只幼鸟存活至离巢。
区别辨识:与短嘴黑凤头鹦鹉非常相似,但上喙更长、尖锐。叫声比卡纳比黑凤头鹦鹉更为短促。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澳大利亚州最西南部,具体范围由珀斯、奥尔巴尼和玛格丽特河限定。繁殖区域集中在这一范围的南部。
其他:曾与短嘴黑凤头鹦鹉同一物种,现已明确区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嘴黑凤头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嘴黑凤头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