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隼(英文名:Oriental Hobby,学名:Falco sever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黑罩头、蓝灰背和砖红色腹部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东南亚、菲律宾、爪哇岛、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和部分俾斯麦群岛卫星岛,以及所罗门群岛。在中国,仅见于云南、广西、海南、西藏等少数地点。
外形特征:成年猛隼长约27-30厘米,重168-249克,翼展61-69厘米。其上体为深灰色,下体砖红色,喉部和颈部白色,雌鸟平均比雄鸟大9%。虹膜深棕色,蜡膜、眼环和脚黄色。幼鸟背部棕黑色,下体红褐色并有厚重条纹。羽毛色调随地理位置呈现渐变,自西向东方逐渐加深。
鸣叫特征:猛隼通常沉默,但在巢区附近会发出快速重复的‘kee-kee-kee...’叫声,音调略带鼻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从海平面的红树林到海拔2600米的落叶和常绿森林地带,包括灌木、草地、茶园和稻田。狩猎活动多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常在开阔地带捕食昆虫、小鸟和蝙蝠,也会在水面捕食蜻蜓。迁徙的喜马拉雅种群冬季南移至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印度和缅甸为4月至7月,菲律宾为3月。筑巢于树上,常用其他鸟类如乌鸦和猛禽的旧巢。繁殖行为包括一系列波动飞行,伴随叫声。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28-30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孵化后至少30天离巢。
区别辨识:猛隼与迁徙的燕隼容易混淆,但后者不具备红褐色下体。雌雄体型差异明显,雌鸟较大。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全球估计数量为1000-10,000只,因森林砍伐导致部分地区种群下降。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和澳新界,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印度西北部至中国东部、东南亚、菲律宾、爪哇岛、巴厘岛、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和部分俾斯麦群岛卫星岛,以及所罗门群岛。
其他:已知在巴基斯坦的报道存在争议,最近在塞拉姆岛有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猛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