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隼(英文名:Eleonora's Falcon,学名:Falco eleonorae),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中型猛禽。以狩猎迁徙中的小型鸟类而闻名,其名称和学名eleonorae纪念了萨丁尼亚的伊莲诺拉女王,她于1392年首次立法保护鹰与隼巢穴免受非法猎杀。艾氏隼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岛屿,尤其是希腊、塞浦路斯、加那利群岛等地。
外形特征:艾氏隼体型中等,长度介于36至42厘米之间,翼展可达84至105厘米。具有长翅和长尾,外观优雅。成鸟有两种色型:暗色型全身呈深褐色,翼下覆羽黑色;淡色型则有白色脸颊和栗色腹部,带有黑色条纹。幼鸟与淡色型相似,但翼下覆羽和飞羽下部有更明显的对比。雌鸟略大于雄鸟,虹膜深棕色,雄鸟的蜡膜和眼环黄色,雌鸟蓝色;脚黄色。
鸣叫特征:艾氏隼的主要叫声是一种鼻音且略带刺耳的'kyeh kyeh kyeh kyah'声,在巢附近会发出尖锐的警报声,如'kak kak'或'kekeke'。
生活习性:艾氏隼栖息于小岛和岩石海岸,主要在小型鸟类迁徙路线上活动。它们在地中海岛屿上繁殖,冬季迁徙至马达加斯加。狩猎范围广泛,能利用高速和机动能力捕捉飞行中的小型鸟类。偶尔也会在夜间狩猎,甚至捕食蝙蝠。
生长繁殖:艾氏隼的繁殖期较晚,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间开始,以与秋季迁徙的小型鸟类相吻合。筑巢于海边悬崖洞穴或地面上,巢间距因可用空间而异。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约为28至33天,由雌鸟独自承担。幼鸟以小型鸟类喂养,约在28至37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艾氏隼的暗色型与淡色型明显不同,通过翼下覆羽的颜色对比和体型大小可以与燕隼区分开。幼鸟与淡色型相似,但具有更明显的翼下覆羽对比。在飞行中,其优雅的姿势和快速转弯的能力也与其他猛禽有所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地中海岛屿和岩石海岸,从加那利群岛和西北摩洛哥向东延伸至地中海,包括斯波拉德斯群岛、莱姆诺斯、基克拉迪斯、十二群岛、克里特和塞浦路斯。冬季主要在马达加斯加,少量在东非、毛里求斯和留尼汪等地。
其他:艾氏隼曾遭受当地人类的迫害和剥削,尤其是通过偷取雏鸟和鸟蛋作为食物。旅游开发也对其繁殖成功造成影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艾氏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艾氏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