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斑隼(英文名:Banded Kestrel,学名:Falco zoniventri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猎隼,属于隼科。以独特的灰背条纹腹著称,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种,分布于该岛森林边缘和林地。该鸟种的头大而圆,尾长,翅膀中等偏短。其上体呈灰色,下体有宽大的灰色条纹。雌鸟比雄鸟稍大且颜色略深。
外形特征:马岛斑隼体长25至29厘米,体重约180至240克,翼展60至68厘米。具有较大头部、较长的尾巴和中等长度的翅膀。上体全灰,下体白色,喉部和上胸有棕色条纹,腹部有宽大的灰色条纹。雌鸟比雄鸟略大且颜色更深,眼黄色,飞行和静止时外观似鹰,但嘴重头大,特征明显。幼鸟上体较棕色,有更多棕色条纹和斑点,尾侧有不同程度的棕色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快速滚动的“tr-r-r-r”叫声,叫声尖锐,类似其他猎隼的叫声。在繁殖季节外通常较为安静。
生活习性:马岛斑隼偏好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森林边缘和林地,包括次生林、咖啡和香草种植园,甚至马达加斯加南部和西南部的干燥林地。以小型爬行动物(如变色龙、蜥蜴和壁虎)、大型昆虫(如直翅目、蚂蚁、甲虫、白蚁和螳螂)为主食,偶尔捕食蛇和小鸟。捕食方式为静守高处显眼的栖木,快速飞扑地面、树干或树叶间捕获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记录为9月至12月,可能更晚。在树洞或寄生植物中筑巢,使用旧巢,如弯嘴鵙的巢穴,不添加材料。每窝产3枚淡黄至浅黄色的斑点蛋,孵化期28至30天,幼鸟约26至30天离巢,56天后分散。
区别辨识:与马达加斯加猎隼相比,体型更大,上体灰色而非赤褐色,腹部有宽大的条纹。与sparrowhawks的区别在于其猎隼形状的头部较大和直立的姿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尽管局部常见,但由于栖息地限制和森林砍伐导致数量下降。估计总数量不超过1000对,但在某些地区的次生栖息地中能够生存。在多个保护区有记录,包括安多哈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贝伦蒂私人保护区。
地理分布:马岛斑隼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全岛,但东部和中部地区较为罕见。在南部和西部较为常见,北部和东部较为稀少,中央高地无记录。
其他:已知与弯嘴鵙有捕食关系,跟随其群落活动并捕食被其惊扰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斑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斑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