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隼(英文名:Mauritius Kestrel,学名:Falco punctat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种小型猛禽,分布于该岛的西南部森林、山崖及峡谷地带。拥有红褐色背部,白色腹部,条纹尾巴和脸部深色‘胡须’斑纹。这种鸟曾经濒临灭绝,现在数量有所恢复。
外形特征:毛里求斯隼体长26至30.5厘米,体重可达250克,雌鸟比雄鸟略大。翅膀较圆,翼展约49至56厘米,尾部长而腿脚长。上体红褐色,有黑色条纹和斑点;下体浅色,胸有黑色条纹,腹部有黑色斑点和V字形花纹。面部皮肤幼时蓝灰色,一年内转黄。成鸟与幼鸟外观相似,但幼鸟特征可能持续到成年。
鸣叫特征:主叫声为重复的颤音尖叫,如‘kreeeh’或‘kyeeh’,持续约半秒,用于联系、兴奋或乞食。还有快速的断续低音和尖锐的‘chi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毛里求斯的雨林、悬崖和峡谷,现也见于次生林和灌木丛。主要捕食变色龙、蜥蜴、小鸟、昆虫如蜻蜓、少数鼠类和鼩鼱。通常从树冠下的栖息处猎食,也会在开阔地带盘旋或追逐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8月至11月,原在悬崖洞穴或大树中筑巢,现也接受人工巢箱。每窝产卵2至5枚,平均3枚,孵化期30天,幼鸟离巢时间38至39天,直到下一个繁殖季前都留在亲鸟领地。
区别辨识:与迁徙的伊莱奥诺拉隼和烟隼相比,体型较小,翅膀更短,不那么尖锐。在毛里求斯,与之相似的物种极少,故辨识相对容易。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CITES: 附录一。历史上曾极度濒危,1974年仅存4只,通过保护措施,数量增至400只左右,但因栖息地缩小和外来物种威胁,依然脆弱。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主要在西南部的森林、悬崖和峡谷。
其他:曾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经过保护干预,已成为全球鸟类保护项目中的成功案例。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毛里求斯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毛里求斯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