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腿小隼(英文名:Black-thighed Falconet,学名:Microhierax fringillarius),是隼形目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偶尔出现在斯里兰卡。该物种普遍常见。
外形特征:黑腿小隼体长14-17厘米,体重28-55克,翼展27-34厘米,体型娇小,拥有尖锐的翅膀和方形尾,尾巴常展开。成鸟上体黑色,胸前白色,腹部锈橙色,黑色大腿和脸颊上的“耳罩”是其独特标识。喉咙可能为白色或染有锈色。雌鸟比雄鸟稍大,尾更长。幼鸟头部白色区域带有锈色,上体羽毛边缘有锈色。成年鸟虹膜暗褐色,喙和腿为深石板色至黑色。
鸣叫特征:叫声为硬朗的高音‘shiew’声和快速重复的‘kli-kli-kli-kli’声。
生活习性:黑腿小隼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海拔从海平面至1500米,尤其偏好河流和溪流附近,有时在沼泽森林中出现。它们耐受干扰环境,如被砍伐森林的边缘和农田(包括稻田)。以昆虫为主食,如蝴蝶、飞蛾、蝉和白蚁有翅型,偶尔捕食小鸟和蜥蜴。狩猎时从裸露的树枝或林冠大树上出击,有时集体狩猎,最多十只一起。通常在空中捕获猎物,成功捕猎后返回原位或另选新栖息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北赤道以北地区主要在2月至6月,南赤道以南的爪哇则在11月至12月。利用旧的犀鸟或啄木鸟巢穴筑巢,高度6至20米,巢穴内不添加材料。每窝产卵4-5枚,最少2枚。巢洞全年使用。
区别辨识:与红腿小隼相比,下体更偏红褐色,黑色大腿和外侧大腿明显,缺乏白色项圈。与白额小隼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更大的白色或淡黄色前额斑,黑色尾巴,以及较淡的红褐色下体后部。
保护现状:IUCN:LC(最不关心)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南部的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和婆罗洲(除东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腿小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腿小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