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侏隼(英文名:White-rumped Falcon,学名:Neohierax insignis),是隼形目隼科 Neohierax 属的鸟类。独居于其自属Neohierax。以独特的白色臀部和干净的白色下体著称,分布于东南亚的东洋界,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该物种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型,雄鸟头部呈淡灰色,而雌鸟从冠至背部呈现亮丽的锈橙色。
外形特征:白腰侏隼体型较小,长度约为23至28厘米,体重在84至112克之间,翼展可达42至49厘米。它的头部、颈背和上背部在雄鸟中呈灰色,在雌鸟中则为锈色。尾部黑色,带有白色条纹,尾形圆润,外侧羽毛比中部羽毛短一英寸左右。翅膀尖锐,第二级飞羽最长,第一级几乎等于第三级。腿脚黄色,喙基和眼周皮肤亦为黄色,喙尖灰或角质色。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但具白色颈环和褐色下体条纹;幼年雌鸟在下体条纹消失前已显现出冠部和颈背的锈色。
鸣叫特征:白腰侏隼发出的叫声包括一段悠长的芦苇状哨音,声音逐渐下降。在巢区,雄鸟携带食物时会发出尖锐的'chwirr chur chur'声,雌鸟则以单调重复的'cheep'声回应,有时雌鸟独自在巢中时也会发出这种叫声,但更加churring。雄鸟还可能发出类似'wee-you'或'wee-you-pity-you'的口哨式歌谣,以及在紧张或警戒时发出的尖锐' sheer'声。
生活习性:白腰侏隼栖息于开放的干燥森林,如龙脑香林、河岸林和混合落叶林,通常出现在林缘地带和开阔地带,海拔高度从低地到900米,但多数发现于700米以下。它们似乎过着定居的生活,以大型昆虫(主要是蝉、蚱蜢和甲虫)、小型鸟类、蛙类、蛇类、蜥蜴(尤其是Draco飞蜥)、以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狩猎时,它们会从暴露的栖木出击,捕捉飞行中的昆虫和鸟类,也会降落到地面捕捉蚱蜢、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2月至4月间,巢穴建在旧的啄木鸟洞中,至少12米高,位于Shorea obtusa树干上,洞口高度为9厘米,宽度为8厘米,巢底位于入口下方9厘米处,洞穴直径约32厘米,内衬细小的木屑。巢中通常有两枚白色的蛋,尺寸分别为35.4毫米x25.6毫米和32.5毫米x24.7毫米。孵化由雌鸟负责,雄鸟则在夜间于巢中栖息,并主要由雄鸟提供食物。
区别辨识:白腰侏隼与Microhierax属的侏隼相比,体型更大,尾巴更长。雄鸟头部和背部为灰色,雌鸟为锈色,这一特征有助于区分两性。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但有明显的差异。此外,白腰侏隼的尾形圆润,翅膀尖锐,这些都是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白腰侏隼分布于东南亚,具体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主要栖息于低地和山麓的开放干燥森林和林缘地带。
其他:白腰侏隼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它与Falco属的隼类关系更为密切,而非与非洲侏隼相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侏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侏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