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林隼(英文名:Collared Forest Falcon,学名:Micrastur semitorquatus),是隼形目隼科林隼属的鸟类。体型较大、身姿修长的猛禽,广泛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的热带雨林中。其显著特征包括长而弯曲的黄色腿、圆形长尾及白色颈环,尤其是黑色‘鬓角’。具有三种色型变异:苍白型、红褐色型和罕见的暗黑型。领林隼以隐蔽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叫声著称。
外形特征:领林隼体型庞大,体长46-58厘米,翼展72-86厘米,体重范围雄鸟479-646克,雌鸟660-940克。上体呈烟灰色,头部两侧有黑色新月形纹路延伸至冠部。尾巴长而圆,黑色,带有4-6条白色细带和窄白尖。成年个体腹部通常为白色,伴有黑色‘鬓角’,但也有红褐色腹部的个体,而极少数全身呈现深色。幼鸟下体颜色变化大,从苍白到较暗,常带有棕色斑纹。
鸣叫特征:领林隼最常发出的叫声是一种鼻音重、空洞而传得远的‘auw’或‘ow’声,通常由两性在晨曦前开始重复鸣叫,持续至上午中期,黄昏时再次响起。此外,也会发出上升的快速‘kow’音符系列,随后是2-3个低沉、下降的、拉长的‘aauw’音符。
生活习性:领林隼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偏好森林边缘、次生林,尤其是在植被密集的地方,以及红树林。在半落叶和半常绿森林中广泛分布。它们主要在地面至树冠间猎食,利用敏锐的听觉定位猎物。食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甚至大型物种如冠雉、金刚鹦鹉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3月,筑巢于天然树洞中,高度12-24米,巢穴深度23-150厘米。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46-48天,由雌鸟独自孵化,雄鸟提供食物。幼鸟在出生时覆盖着白色的绒羽,腿部浅黄色,喙黄色。约46-56天后离巢。成年后第三年才达到成鸟的羽毛。
区别辨识:与巴氏林隼相比,领林隼体型更大,尾部条纹更多。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更大。幼鸟从苍白型到深色型不等,但所有中间形态都存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从中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热带雨林地带。
其他:领林隼选择较大的老树作为筑巢地点,如西班牙雪松,这可能受到当地伐木业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关注伐木对繁殖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领林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