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鹧鸪(英文名:Black Francolin,学名:Francolinus francolinus),是鸡形目雉科鹧鸪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羽色和响亮的叫声闻名。被指定为印度哈里亚纳邦的州鸟,当地称为kaala teetar。分布于欧亚大陆南部,自土耳其东部至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雄鸟的羽毛色彩斑斓,由黑色、棕色、栗色和白色构成,雌鸟则以棕色为主,带有淡色的颈背斑块。
外形特征:雄性黑鹧鸪长约33至36厘米,重约453克。其特征为黑色的头部和胸部,脸颊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点,颈部有栗色的领圈,背部和翅膀呈金色和棕色的鳞状图案。雌鸟体型略小,主色调为棕色,头顶和喉咙为黑色,胸前和侧腹有黑色的条纹。两性的腿和脖子颜色从红棕色到红色不等。
鸣叫特征:黑鹧鸪的叫声独特,被描述为响亮的‘klik cheek-cheek-cheerakik’,通常在早晨和傍晚听到,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几乎全天候都能听见。雄鸟常站在土丘、岩石或低矮的树枝上鸣叫,随后会引来周围其他鸟儿的回应。
生活习性:黑鹧鸪主要栖息在有足够高作物遮蔽的灌木丛生地带,偏好靠近水源的厚密植被区。它们不是森林鸟,但会在草原边缘或与草地相连的灌木丛中活动。这种鸟通常在受到惊扰时才会飞行,飞行短暂而直接。
生长繁殖:黑鹧鸪在3月至5月期间于高草丛中筑巢,雄鸟会通过发出独特的叫声吸引配偶。繁殖期间,雌雄双方共同照顾孵化后的幼鸟,幼鸟会与父母一起度过第一个冬天。巢穴通常位于灌木下的浅坑内,铺设着各种杂草。
区别辨识:与灰鹧鸪相比,黑鹧鸪具有灰色和棕黄色的身体,喉咙部分为黑色而非缓冲色,缺少红褐色的领圈。雄性黑鹧鸪的白颊斑和黑色羽毛下的白色斑点是辨识关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黑鹧鸪分布于欧亚大陆南部,从土耳其东南部向东延伸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东部,直至孟加拉国。在历史上,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但由于过度猎杀,分布和数量已显著减少。
其他:黑鹧鸪曾被引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佛罗里达州南部、关岛和夏威夷群岛等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