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啄木鸟

Grey-headed Woodpecker Picus canus

灰头绿啄木鸟(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学名:Picus can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 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欧洲至东亚及苏门答腊山地。其头部灰色、背部橄榄绿色、臀部黄色最具代表性;不同亚种在羽色深浅及头顶红色范围上存在显著差异。欧洲亚种(P. c. canus、P. c. jessoensis)体型较大,偏好落叶林及林缘;黑枕亚种群(P. c. guerini Group)分布于喜马拉雅至华南及台湾,羽色更绿,头顶红色更浓;苏门答腊亚种(P. c. dedemi)羽色呈栗红,仅见于苏门答腊高地,被列为近危。

外形特征:体长26–33厘米,体重110–206克,雌雄略异。欧洲亚种雄鸟额及前冠鲜红,后冠灰色具细黑轴纹;头颈余部灰褐带淡绿;背橄榄绿,臀部黄绿;初级飞羽黑褐具白斑;胸腹浅灰,胁部微染橄榄绿。雌鸟无红冠,额冠灰并具黑纹。幼鸟羽色暗淡,上体具鳞状斑,眼棕红。黑枕亚种群雄鸟额冠红色更浓,后冠及枕黑色,上体深绿带金调,下体绿色较重;雌鸟头顶黑色具灰白纹。苏门答腊亚种通体栗红至褐红,雄鸟仅前冠具小红斑,雌雄均缺绿色调。

鸣叫特征:常见单声“kik”及由5–20个下降、悠长而哀婉的“kiu”或“pew”组成的鸣声,雌鸟序列通常更短更沙哑;近距离伴侣间发出低哑“dyook dyook”;受扰时发出“kyak kyak kyak”;展示时伴“wíte-wíte..”。繁殖前频繁击木,鼓声连贯,节奏略慢于斑腹绿啄木鸟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落叶林、河谷林、公园及果园,偶入松栎混交林或山地落叶松林中。欧洲低至1700 米,非繁殖期可至2000 米;黑枕群在喜马拉雅至2600 米,东南亚900–2300 米;苏门答腊亚种见于1000–2000 m的亚高山森林。基本留鸟,仅局部繁殖后移至低地越冬。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小家庭群。地面觅食为主,用喙掘土并用长舌舔食蚂蚁、白蚁及幼虫,亦食甲虫、蜘蛛、果实、种子及花蜜;偶尔在树干中低部凿腐木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4–6月。雌雄共同在枯树或软质活树、真菌侵染的硬木上凿巢,巢口垂直椭圆,距地0.2–24 米,多集中在1.5–8 米。每窝4–10枚卵,欧洲通常7–9枚,雌雄轮流孵卵,夜间由雄鸟负责,孵化期14–17天;雏鸟23–27天离巢,离巢后仍由亲鸟带领一段时间。

区别辨识:与近缘种绿啄木鸟相比,灰头绿啄木鸟头颈灰色而非绿,臀部黄色而非灰白,鼓声节奏略慢。与苏门答腊亚种区别在后者上体铜红而非绿。黑枕亚种群内,台湾亚种(tancolo)体型较小、羽色更纯绿;海南亚种与台湾亚种近似但羽色略暗;尼泊尔–印度一带的hessei羽色最深,尾色较暗且斑纹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苏门答腊亚种P. c. dedemi评估为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欧洲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和法国向东至西西伯利亚、土耳其;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萨哈林及北海道;中国中部(青海至山西、四川)、华东(山东至浙江)、华南(广西至福建)、台湾、海南;喜马拉雅山系(巴基斯坦北部至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及马来半岛中央山地。非繁殖区:欧洲部分种群冬季移至河谷林地及人类聚居地;亚洲北部种群有局部游荡。

其他:欧洲亚种与绿啄木鸟在接触带有杂交记录。黑枕亚种群及苏门答腊亚种曾为三个独立种,目前并入本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头绿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头绿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