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腹绿啄木鸟

Scaly-bellied Woodpecker Picus squamatus

鳞腹绿啄木鸟(英文名:Scaly-bellied Woodpecker,学名:Picus squamat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是大型绿色啄木鸟,具有独特的黑白色鳞状图案,从腹部延伸至尾部。雄鸟头部顶部红色,雌鸟为黑色。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包括阿富汗、伊朗、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外形特征:成年鸟约35厘米长,重156-194克。雄鸟额头、头顶和颈背红色,雌鸟黑色并带灰色条纹。上脸和冠侧黑色,白色眉纹从眼上方延伸至颈侧,狭窄的黑色眼纹;下脸黄白色,脸颊和耳羽橄榄灰,颈部侧面更绿或偏黄。黑色颊纹带有白色斑点;橄榄色的颏、喉和胸,颜色可能带灰调;绿色背部,臀部和尾上覆羽黄色,后者有绿色基部;飞羽和初级覆羽深棕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缘(和部分内缘)绿色,全部带有白色横斑;上尾暗棕色,横斑奶白色,外侧羽毛强烈绿色;下胸和腹部灰白,略带绿色,羽毛有宽的黑色亚边缘线形成强烈的鳞状外观,通常也有细的黑色羽轴条纹;下翼横斑棕色和白色,覆羽黄白色;下尾如上但更淡,黄白色横斑;磨损羽毛时,上部更灰,臀部更暗淡黄色,胸部更灰,下面的标记对比更强烈;长而几乎笔直的喙,略呈凿尖,鼻孔处相当宽,淡角黄色至黄灰色,通常顶端较暗;虹膜粉红红色,外围较浅环;腿绿灰色至橄榄色。雌鸟喙比雄鸟短,可能更暗绿色,额头到颈背黑色带灰色条纹。幼鸟比成鸟灰,上部斑驳灰和暗绿色,黑色颈背,整个下体有鳞状图案但标记对比不那么明显,眼睛褐色,雄鸟头部红色中带大量黑色。

鸣叫特征:主要鸣叫包括高音的‘kwik’声和响亮的‘kwee-kik’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针叶林和混合针叶林,以及温带落叶树森林,如橡树(Quercus)和山毛榉(Fraxinus)。适应性强,可在杜松(Juniperus)灌木森林、针叶林(Abies spectabilis,Picea smithiana)、松树(Pinus)森林、亚热带干燥落叶森林,以及干旱地区找到,只要那里有柽柳(Tamarix)灌木、树林、果园或种植园提供觅食和筑巢场所;也居住在大块森林空地中,周围有大量枯死和腐烂的树木。在范围西北部仅限于河流沿岸的杨树(Populus)为主的河岸林地。冬季常出现在果园中。海拔高度从1500米到3700米,局部降至600米,在喜马拉雅山坡;非繁殖季节会游荡至树线以上。飞行起伏,既在树上取食也在地面活动,成对或家族群活动。

生长繁殖:产卵期从4月末至6月初,主要在5月初至5月末。巢由两性共同挖掘,在广泛种类的树中,如栓皮栎(Quercus ilex)、开心果(Pistacia)、杏树、柽柳,高度2-6米或更高(至15米),也可能低矮,甚至接近地面(30厘米),或在河岸边的裸露根系中;圆形入口洞口宽6厘米,洞深30厘米;有时在最终选定前开始多个洞穴,可能是前一年的旧洞。产卵数4-6枚;两性共同孵化,周期17天;雏鸟通过反刍喂养,两周后完全长羽毛并来到洞口;幼鸟在离巢后几天仍受父母照顾。

区别辨识:鳞喉绿啄木鸟相似,但鳞腹绿啄木鸟具有无条纹的喉部和上胸,喙较长,尾上覆羽有横斑,且脸颊条纹更深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亚洲中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国家,从阿富汗向东至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

其他:历史分布曾向西延伸至Transcaspia,但近期无记录;似乎在阿富汗西部已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鳞腹绿啄木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