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扑翅䴕(英文名:Campo Flicker,学名:Colaptes campestri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而雌鸟为黑色。
外形特征:草原扑翅䴕体型较大,主要在地面活动。头部两侧、颈部和胸部主要为黄色,顶部为黑色,背部为深棕色并带有白色条纹。它们拥有白色的臀部,带有几条细条纹。两种亚种在喉部颜色上有明显区别,campestris亚种为黑色,而campestroides亚种为白色。成年雄鸟和雌鸟相似,仅在上唇两侧的颜色上有差异,雄鸟为红色,雌鸟为黑色。幼鸟在出生时全身裸露,皮肤粉红,眼睛紧闭。雏鸟在孵化约25天后,羽毛发育完全,可以辨别性别。成鸟的黄色羽毛较幼鸟更为深沉。
鸣叫特征:草原扑翅䴕具有丰富的声音库,其歌曲为快速的“wicwicwic---”,重复10至12次。叫声通常是高音、尖锐且鼻音浓厚,如“tih”,“tir”,或“wur”。配对时,它们会进行二重奏,一方发出高音的“wicwicwic”,立即被另一方低沉的“wucwucwuc”回应。
生活习性:草原扑翅䴕几乎完全在地面觅食,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最多七只一起。它们在蚁丘、土壤、石块间和枯死的木材中寻找蚂蚁和白蚁等猎物。其食物主要由蚂蚁和白蚁的各个生命阶段组成,偶尔也会吃少量水果。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尚未完全确定,但在阿根廷和巴西中部,繁殖高峰期出现在干燥的8月和9月。巢穴通常由两性共同挖掘,位于白蚁丘、土岸、树木或围栏柱中。巢穴中的蛋数通常为四到五枚。关于孵化期、离巢时间和父母照顾的细节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草原扑翅䴕在外观上非常独特,很难与它分布范围内的其他物种混淆。主要通过其黑色的帽状头部、黄色的脸颊和喉部颜色来识别不同亚种。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草原扑翅䴕在南美洲的分布广泛,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苏里南和乌拉圭。在南美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在萨瓦纳、潘帕斯草原、灌木林、画廊森林、森林边缘、潘塔纳尔草原、cerrado以及受人类干预的开放景观如公园、农田和过度放牧的牧场。
其他:草原扑翅䴕的两个亚种在接触带(巴拉圭和巴西南部)发生杂交现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草原扑翅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