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雉鹑

Szechenyi's Monal-Partridge Tetraophasis szechenyii

黄喉雉鹑(英文名:Szechenyi's Monal-Partridge,学名: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鸡形目雉科雉鹑属的鸟类。大型陆栖鸟类,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包括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其显著特征包括橙色眼圈、金色喉部以及灰色胸腹部。该物种参与了合作繁殖行为。

外形特征:黄喉雉鹑体型中等,长度介于29至50厘米之间,体重在660至1790克之间。全身呈哑光棕色,头部具有醒目的橙色眼圈,胸部和前颈为浅驼色,背部有白色横纹,侧面有锈色条纹。尾巴较长,由18根白尖羽毛组成,可在受惊时部分竖立展开。雄鸟比雌鸟稍大,眼圈更大,雌鸟较小且缺乏雄鸟的脚刺。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重复的、双音或三音的咯咯声,其间穿插单调的磨擦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3300至4800米的针叶林、杜鹃灌木丛、高山草甸和岩石沟壑,偏好在森林地带活动,但也出现在树线以上的岩石高原。夜间常栖息在同一棵树上。主要食物包括植物根、小球茎、苔藓、小果子和绿叶。在西藏东部的寺院附近,人们会提供大米和玉米作为补充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从3月下半月至5月底,筑巢于土壤凹坑中,铺垫树叶、枝条和树皮,或置于2至12米高的树木(冷杉、橡树、落叶松)中。巢杯状,由苔藓、地衣和羽毛构成,有时掺杂人造织物碎片。合作繁殖,每组家庭中可能有一至三个非繁殖个体作为助手,协助照料幼鸟,尤其是警戒和领土防御。雌鸟单独负责孵化2至5枚粉色带深红色斑点的蛋,孵化期为24至29天。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红喉雉鹑的区别在于,黄喉雉鹑的喉部和前颈颜色较淡,臀部和尾上覆羽更灰,与背部颜色形成对比。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型略小且缺乏脚刺。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I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具体包括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的边缘地带。

其他:在四川,由于佛教寺院提供的补充喂食和保护,黄喉雉鹑较为常见。然而,随着中国影响力在四川西部地区的增强,人们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这可能对该物种产生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喉雉鹑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