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拟啄木鸟

D'Arnaud's Barbet Trachyphonus darnaudii

东非拟啄木鸟(英文名:D'Arnaud's Barbet,学名:Trachyphonus darnaudii),别称东非拟鴷,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非洲地拟䴕属鸟类。为体型较小的林地及灌丛鸟类,体长16–19厘米,体重17–50克。其羽色以棕、黑、黄、橙为主,背与尾具白色斑点,头具细密斑纹,喉至上胸具黑色半环带,腹面以黄色为主,臀部红色。分布范围自苏丹东南、埃塞俄比亚西南向南经乌干达、肯尼亚至坦桑尼亚东北部,主要栖息于开阔林地、灌丛草原、退化灌丛及牧场,亦常出现在马赛人废弃营地附近。该鸟为留鸟,具复杂而独特的二重唱,全年繁殖,繁殖期随雨季波动,以地面掘洞营巢。

外形特征:成鸟羽色鲜明:头顶密布黑、黄或橙色斑点,依亚种而异;上体棕褐色,背与尾具圆形白斑;翼上覆羽具浅色斑纹。喉部具小型黑色块斑,向下延伸成一条黑色半环带,横贯上胸;腹部主色为亮黄,尾下覆羽及肛周鲜红。喙短而粗,基部灰褐至黑色,尖端略淡。两性相似。幼鸟整体色泽暗淡,黄色部分减弱,黑斑及红斑均不鲜明。 亚种差异:指名亚种T. d. darnaudii头顶橙斑显著,T. d. boehmi头顶纯黑无斑;Usambiro亚种(usambiro)体型最大,头顶黄斑明显;黑顶亚种(emini)头顶全黑,腹部近白,黑色胸带更宽,喙色黄粉。

鸣叫特征:具有复杂而高度社会化的二重唱系统。指名亚种的二重唱由两种角色(A、B)交替完成:A声为1长音接2–3短音,B声以不同长音起始再接2–3短音,整体听感为“ker-ka-tee-too-tle”。二重唱可持续约3分钟,群体内任何成员均可替补缺失角色,显示个体可在A、B角色间切换。Usambiro亚种的歌声显著不同,A声粗糙刺耳、带尖叫,呈“cherk-a-SKRRRRRK”,缺乏旋律;B声则与其他亚种相似。黑顶亚种歌声与指名亚种一致。此外,所有亚种均发出“tik-et”问候音、“shreee-eek”地面掠食者警报及轻柔乞食颤音。

生活习性:留鸟,极少迁徙,仅作局部游荡。常活动于海拔180–2000 m的开阔林地、灌丛草原、退化牧场及马赛人废弃营地(manyattas),亦见于国家公园营区周边。觅食高度多在地面至低灌丛,以小型果实(如扁担杆属Grewia)、种子及各类昆虫(蚂蚁、白蚁、蚱蜢及其卵与幼虫)为食,偶见跳跃飞捕白蚁。群体松散觅食,遇险即就近隐蔽。领域面积约100 ha,群体沿边界巡逻并以二重唱宣示主权。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苏丹、埃塞俄比亚及坦桑尼亚东北部为2–8月及10月;乌干达东北部为5–10月,甚至11月;Usambiro亚种几乎全年可繁殖,随雨季变化。每群通常由3–5只成鸟组成,主配对负责大部分孵卵及育雏,其余成员为助手。求偶时主配对进行冠羽竖立、头部上下摆动、尾羽开合并左右摆动的仪式化展示;若其他成员开始鸣唱即被驱逐。 巢为地面掘出的隧道,深45–90厘米,末端侧向形成巢室,内衬干草,常建于开阔地或草丛下。每窝产卵2–4枚,孵化及育雏期未详。雏鸟27日龄即可鸣唱,离巢后随成鸟活动,傍晚返回巢中过夜,恶劣天气亦回巢,通常仅1–2只幼鸟存活并留在群内至下一繁殖季。圈养个体寿命可达13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红黄拟啄木鸟黄胸拟啄木鸟相比,本种体型明显较小,头斑为黑而非红,红色成分少,喙短且色暗。与Usambiro亚种相比,指名亚种体型较小、翼较短、头顶具斑而非全黑、胸带较窄。黑顶亚种与指名亚种boehmi亚种相似,但翼更长、尾更短、上体更暗、胸带更宽且喉胸全黑,喙色黄粉而非灰褐。Usambiro亚种歌声独特,可作野外辨识依据。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darnaudii):南苏丹东南、埃塞俄比亚西南向南至乌干达东北、西部及肯尼亚中西部。 boehmi亚种:埃塞俄比亚南部与东部、索马里南部向南至肯尼亚中、东南及坦桑尼亚东北。 Usambiro亚种(usambiro):肯尼亚西南至坦桑尼亚中部。 黑顶亚种(emini):坦桑尼亚中北部,东至达累斯萨拉姆郊区。

其他:系统分类上,Usambiro亚种与黑顶亚种曾被视为独立种,但 Avilist 仍作同种。各亚种呈异域分布,无重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东非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东非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