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拟啄木鸟(英文名:White-eared Barbet,学名:Stactolaema leucotis),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白耳拟䴕属的鸟类。小型且具有特色的暗褐色与白色相间的非洲拟啄木鸟科鸟类。分布于非洲东部至东南部,包括Eswatini、Kenya、Malawi、Mozambique、South Africa、Tanzania和Zimbabwe等地。
外形特征:体长约17-18厘米,体重48-63克。白耳拟啄木鸟是暗褐色的林地鸟,腹部为白色,头部较暗。其特征包括棕色的眼睛、灰色至黑色的眼周皮肤、黑色到灰棕色的腿脚以及灰色的足底,喙为黑色。头部黑色,有一条白色的耳后条纹,尾巴上覆羽和臀部有白色。两性相似,包括体型大小。幼鸟比成鸟更黑,喙基部黄色至角质色或粉红色,眼周皮肤呈肉粉色。不同亚种主要在羽毛颜色深浅和头部白色量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这种鸟尤其在群体中非常吵闹。它会发出各种尖锐的“skreek”叫声,通常每秒3-4声,但也有更高音调的版本,每秒仅1-2声。此外,它还会发出类似Gymnobucco的‘whew’叫声,用于接触、同类追逐和轻微警报,当声音变得更高时,表示警戒。还有沙哑、柔和或响亮的嗡嗡声和颤音,后者类似于某些蜜导鸟的声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包括Brachystegia和Uapaca树种,森林边缘,以及附近有果树的花园和种植园,和有枯树和枯枝可供挖掘的地方。在一些地区,它似乎能利用桉树种植园,包括用于繁殖,前提是保留了一些本土树木和下层植被。在Malawi,它的分布明显受限于无花果(Ficus)树的存在。它能达到的高度在北部可达2600米,南部至少达到1600米,常出现在森林覆盖的山坡上。一般居民性和定居性,但在Malawi有记录显示偶尔会漫游,甚至跨过裂谷。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所有地区为6月至1月,在北部地区雨季之后(8月至10月)。社会性筑巢,配偶之间会有喂食行为,即使在幼鸟孵化后。配对的鸟儿会进行飞行展示。巢位于树洞中,高度5-18米,洞深约44-74厘米,直径25-35厘米。巢内有2-6枚白色蛋,大小约为22.5-24毫米×17.7-18.3毫米,重4.1克。孵化期为14-18天,由助养者协助孵化和挖掘巢穴,期间可能长达六周。巢中通常有一只鸟担任‘守卫’角色,防止潜在的巢寄生如Lesser和黑喉响蜜䴕的侵扰,而其他成鸟外出觅食,雏鸟每小时被喂食8-20次,巢穴保持清洁。雏鸟期大约为39天。大多数幸存的幼鸟会与群体共处一年以上,随后可能作为助养者参与后续的繁殖。
区别辨识:白耳拟啄木鸟与之前被认为是同种的白耳拟啄木鸟相比,头部有更多的白色,延伸到眼下方,翼覆羽尖端也有白色。与棕红脸森莺的区别在于翅膀没有白色,头部图案不同。不同亚种主要在羽毛颜色深浅和头部白色量上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全球不面临威胁,但因死树移除影响繁殖和栖息,以及栖息地碎片化,其种群疑似正在下降。分布区相对较小,估计约为70,100平方公里。在多个保护区有所记录。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至东南部,包括Eswatini、Kenya、Malawi、Mozambique、South Africa、Tanzania和Zimbabwe等地。在坦桑尼亚和马拉维的高地,以及肯尼亚的部分地区有记录。在南非的Mtunzini和Umlalazi自然保护区也有分布。
其他:在监测的物种中,白耳拟啄木鸟是少数几个在南非人类改造的沿海沙丘森林景观中未记录下降趋势的物种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耳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耳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