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顶拟啄木鸟(英文名:Flame-fronted Barbet,学名:Psilopogon armillari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鸟类。是亚洲的一种特有拟啄木鸟,分布于爪哇岛和巴厘岛的山区。拥有绿色羽毛,鲜明的黄色至橙色前额,蓝色颈背,以及橙色胸带。体长约19.5-23厘米,重约61-79克。
外形特征:小型而体格健壮的绿拟啄木鸟,具有粗壮的喙和显著的黄色到橙色前额。雄鸟和雌鸟的指名亚种都有黄色橙色的前额和前冠,蓝色的中冠至颈背,眼睛前方有黑色线条,下颌前方黑色,颈部两侧有金色至橙色标记,上胸部呈金橙色。幼鸟颜色较暗淡,黄色橙色和蓝色部分更淡,面积较小。巴厘亚种(baliensis)体型略大,前额颜色偏红橙或棕橙,颈部和胸部侧边也有类似倾向。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短暂的颤音,'t-t-t-rrrt',反复连续;同时发出单一的嗡嗡声'tirrr'。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山地的原始森林,边缘地带,附近花园和种植园中的结果树;海拔高度可达约2500米,常见于600米以上。全年留居且定居。以水果为主食,包括咖啡果实,也会摄取一些昆虫;有记录显示其会捕食蜘蛛。在圈养环境中,雏鸟食用粉虫、蟋蟀和小鼠。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2月至7月,也可能延续至9月至1月;可能有二次繁殖。在高大的树木中挖掘巢穴;在圈养条件下,成年鸟双方共同挖掘深度达35厘米的巢洞,耗时1个月完成。每窝产卵2枚;在圈养条件下,孵化由双亲共同承担,孵化期13-15天,孵化后母鸟对公鸟表现出攻击性,雏鸟由双亲喂养,当一方在外敲击时另一方会离开;人工饲养的雏鸟大约14天后睁开眼睛,17天后开始长出羽毛,首次飞行发生在大约37天时。一对圈养的蓝顶拟啄木鸟成功产下3窝各含2枚卵的蛋,人工喂养后培育出3只健康的幼鸟。
区别辨识:通过其独特的黄色至橙色前额,蓝色颈背和橙色胸带与同类物种区分开来。巴厘亚种与其他亚种的区别在于体型略大,前额颜色的差异,以及颈部和胸部侧边的色彩倾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蓝顶拟啄木鸟在爪哇和巴厘岛普遍分布,是当地最常见的拟啄木鸟种类之一。在Gunung Gede-Pangrano国家公园和Aas Purwo国家公园(爪哇)有其分布记录,但在后者中较为罕见。
地理分布:分布于爪哇岛山区和巴厘岛,主要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最高可达约2500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顶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顶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