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琴鸡(英文名:Black Grouse,学名:Lyrurus tetrix),是鸡形目雉科琴鸡属的鸟类。别名: 黑野鸡,中等体型,身长约为55厘米。雄鸟通体黑色,带蓝绿色金属光泽,尾部呈叉状,外侧尾羽长且向外卷曲,形成独特的琴状。雌鸟则为黄褐色,饰有黑褐色斑点,尾羽亦呈叉状。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森林和开放地带。
外形特征:雄性黑琴鸡约60厘米长,体重1100-1250克,最高可达2100克,外表漆黑,带有蓝色或绿色反光,与白色的腕部斑块、明显的翼条和下尾覆羽形成鲜明对比。尾部独特地呈现为琴状,外侧尾羽长且向外弯曲。头部和颈部在夏末至秋季时有棕色斑点或条纹,喉咙部分有少量白色。雌鸟主要为棕色,饰有黑色重条纹,比更暗,翼上有细长的白色翼条,尾部较短,闭合时略呈叉状。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颜色较浅,尾羽曲线不那么明显。雄鸟达到完全成熟需三年,雌鸟则在两年。
鸣叫特征:春季黎明时,雄鸟在公共的求偶场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声音先以气泡般的颤音开始,逐渐增大,通常随后是两次双声的咕咕声,如“bububububrrru!..curr-curr..curr-curr”,连续重复,可达3.5公里之遥。雄鸟在不同情境下也会发出拉长的嘶嘶声,如‘khahweeee’或类似的声音。雌鸟则会发出短促、共鸣的‘kwuk..kwuk..kwuk…’声来安抚雏鸟,或在警告时发出低沉的‘krruagg’声。
生活习性:黑琴鸡栖息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森林草原,海拔高度通常在600-900米,有时高达1500米。偏好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以及与白桦林、山杨林等组成的混交林。春季活动范围扩大,多在地面觅食。夏季在巢区附近的地面活动,有时也会上树,但活动范围较小。秋季离开繁殖区,结成不同数量的群体四处游荡。冬季,即使在零下40℃的严寒中,它们依然活跃在河畔和山谷间,利用黑色羽毛的吸热能力抵御寒冷。它们活动能力强,擅长地面奔跑和飞翔,但不能持久远飞。它们的警觉性低于松鸡,有时人类可以靠近。雄鸟在求偶时能发出一系列类似吹泡泡和拉风箱的美妙歌声。
生长繁殖:黑琴鸡的繁殖期在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雄鸟眼上方的眉纹变为鲜艳的血红色,标志着发情期的开始。它们选择开阔地带作为求偶场,巢筑于林缘树下或灌木丛中,通常在地面凹处,内衬枯枝、树叶和羽毛。每窝产卵8-10枚,最多可达14枚,卵为淡赭色或褐色,具深褐色斑点。从筑巢到育雏,均由雌鸟独立完成。孵化期为24-29天。雏鸟出生后,如同黄褐色的绒毛球,半个月内仅能短距离飞翔,约一个月后能飞到大树上栖息。
区别辨识:黑琴鸡与柳雷鸟相比,后者体型较小,锈色更重,在飞行中展示的是实心的深色尾巴。与相比,黑琴鸡雌鸟颜色更深,翼条更细,尾部更短。不同亚种在大小、雄鸟的光泽色彩和雌鸟的整体着色上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包括北欧、俄罗斯、中欧部分地区、东欧、亚洲中部和东北部,如中国、韩国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其他:黑琴鸡的尾巴自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以来,一直是苏格兰高地服饰帽子上的流行装饰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琴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