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簇拟啄木鸟(英文名:Fire-tufted Barbet,学名:Psilopogon pyrolophu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鸟类。分布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湿润低地和山地森林。自2004年起被IUCN列为最小关注物种。由Salomon Müller于1836年首次描述。
外形特征:该鸟主要呈绿色,具有棕红色颈背,灰色面颊,前额有一白色带纹,喉咙绿色,接着是明亮的黄色带纹,然后是一条黑色带纹,如同佩戴项链。喙呈淡褐色,中央有黑色竖向条纹。雄鸟的上部羽簇为鲜艳的橙色。成年个体长约28厘米。
鸣叫特征:其鸣声类似蝉鸣,持续3至8秒,音调逐渐加快,从每秒1-2个音符加速到12-14个音符,形成渐强后稍弱的旋律。还发出清脆的'茨尼克'声和尖锐的'特恩克'声。
生活习性:常栖息于海拔1070至201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以无花果、其他水果、大型节肢动物和昆虫为食。成对或家庭群觅食,有时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会驱赶较小的拟啄木鸟,如。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月至9月中旬,成对繁殖。雄鸟进行对抗鸣叫,可能在地上相互抓咬。双方共同在离地面4米以上的枯树或枝干中挖掘巢穴。巢中可能有两枚卵,孵化期未知。亲鸟轮流喂养幼鸟,直至幼鸟独立。离巢后5-8天,幼鸟开始独立觅食。
区别辨识:雄鸟具有醒目的橙色上部羽簇,而雌鸟则缺乏这一特征。幼鸟较暗淡,喉部斑纹不明显,冠部和胸带呈灰黑色,鼻部羽簇主要为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来半岛山区和印尼苏门答腊岛,最近在泰国极南端也有报道。在爪哇西部可能为逃逸的笼养个体。
其他:其科学名称由Salomon Müller在1836年提出,描述了来自苏门答腊的拟啄木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火簇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