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簇舌巨嘴鸟

Red-necked Aracari Pteroglossus bitorquatus

红颈簇舌巨嘴鸟(英文名:Red-necked Aracari,学名:Pteroglossus bitorquatus),是䴕形目巨嘴鸟科簇舌巨嘴鸟属的鸟类。又名: 红颈簇舌鵎鵼,中型攀禽。拥有红色臀部、颈背和胸部带状区域,绿色翅膀和尾巴,黄色腹部。雄鸟有黑色冠羽,雌鸟冠羽偏棕色,喉部黑色较少,黄色胸带较窄。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部,从巴西南部至玻利维亚,包括低地和丘陵的热带湿润森林。

外形特征:长约36厘米,体重112-171克。上体呈棕黑色,腰部深红色,头部通常为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带有黑色或红色斑纹,形成显著的胸斑。长喙呈现黑色与黄色两种色调,边缘锯齿状,外观为黑色或象牙色。喙部虽大,但重量不足30克,由薄壳包裹,内部为多孔海绵状结构,充满空气,减轻了重量。雌雄差异明显,雌鸟比雄鸟体色更暗淡,喉部黑色较少,黄色胸带较窄。雏鸟四周大时即可通过体羽辨别性别。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tik’音符,节奏约为每秒13个音,通常成组出现,每组约6个音,组间短暂停顿。叫声还包括‘ttak’或‘tyat’,更丰富多变,少机械感,以及摩擦音、单一‘ik’音、‘tweah’声和类似咆哮的‘dcheeeaah’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丘陵的热带湿润森林,也见于次生林、竹林和溪流旁的密集树木。海拔范围从海平面至约800米。主要以各种无花果、肉桂和Cecropia的果实为食,可能也吃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如雏鸟、鸟蛋和蜥蜴。在中层林冠活动,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大部分地区为2月至8月,部分地区为4月至9月,玻利维亚为7月至12月。巢穴位于树洞内,具体细节未知。每次产卵2-4枚,孵化期约16天,雏鸟孵化后至少三周才能睁开眼睛,约45天后开始独立生活。

区别辨识:红颈簇舌巨嘴鸟相比,P. sturmii体型更大,黄色胸带更宽,黑色部分在下喙基部与白色交汇,形成2-5个黑色点。雌雄差异在于冠羽颜色和黄色胸带宽度。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部,具体包括巴西南部亚马逊河以南区域,从马德拉河至塔帕若斯河,向南至罗萨尼亚,东至玻利维亚东部本尼和圣克鲁斯东北部,中部马托格罗索(巴拉圭河流域,几乎到达Xingu河)。

其他:在Noel Kempff Mercado国家公园(玻利维亚)有记录。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威胁,但对环境退化有一定容忍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颈簇舌巨嘴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颈簇舌巨嘴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