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蓬头䴕(英文名:White-necked Puffbird,学名:Notharchus hyperrhynchus),是䴕形目蓬头䴕科黑胸蓬头䴕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的热带低地森林中,从墨西哥南部至巴西中东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宽大的白色前额、喉部、上胸部和大部分腹部,以及黑色的宽阔胸带和从喙延伸至头顶的黑色条纹。
外形特征:白颈蓬头䴕体长约25厘米,体重介于81至106克之间。全身呈现光泽的黑色,头部特征鲜明,拥有宽阔的白色前额、喉咙、上胸和大部分的腹部。黑色的宽阔胸带将白色部分与腹部的黑色条纹区分开来,眼睛深红,周围环绕着一条白色的宽带。下腹两侧黑白相间,尾巴黑色,末端羽毛带有细窄的白色尖端。嘴部和脚均为黑色,且嘴部异常大。两个亚种中,N. h. paraensis的嘴部尤其长。
鸣叫特征:白颈蓬头䴕的鸣唱被描述为‘一段绵长而略带气泡感的颤音,音调恒定或略有上升后下降’,或是‘持续3至5秒的单调均匀颤音’。它还会发出下降的哨音‘wheeew’以及轻微的低吼声。
生活习性:白颈蓬头䴕生活在从地面到树冠的多种环境,包括次生林、原始森林边缘、开阔的树林、草原、清理过的地块和森林空地,甚至在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中。它们通常在海拔从海平面到1200米的地方活动,偏好靠近水源的地区。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蝗虫、蜜蜂、蚂蚁、甲虫和鳞翅目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物质。已有一例记录显示,它曾捕食过一只棕尾蜂鸟。它们会从高处的裸露枝干上静候猎物,然后俯冲捕获,再在栖木上敲打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理位置而异,大致在3月至9月之间。营巢由双方共同挖掘,巢址通常选在树上的白蚁丘或腐朽树木中,高度多在12至15米之间,但也有低至3米或高达18米的记录。巢穴也可能位于地面或土堤中。已知的一窝中含两枚蛋。
区别辨识:与圭亚那蓬头䴕相比,白颈蓬头䴕拥有更宽的白色前额、更大的嘴部、更宽的白色颈背环,以及两侧黑色斑块覆盖面积较小。N. h. paraensis亚种的嘴部异常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墨西哥南部至巴西中东部,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在哥伦比亚的塔洪那国家公园、巴拿马的运河区以及亚马逊雨林中较为常见。
其他:白颈蓬头䴕在某些地区如萨尔瓦多由于低地森林的清除而变得罕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颈蓬头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颈蓬头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