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冠斑犀鸟(英文名:Malabar Pied Hornbill,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是犀鸟目犀鸟科斑犀鸟属的大型鸟类。体长约65厘米,通体黑色,腹部和喉部有白色羽毛,拥有巨大的黄色喙和黑色边缘的头盔状冠。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斯里兰卡,常见于热带雨林和湿润落叶林区。
外形特征:体长65厘米,以黑色为主,腹部和喉咙两侧白色,翅膀边缘和尾羽外侧白色。雄鸟喙淡黄色,边缘和基部黑色,巨大冠状突起前缘扁平并突出,黄色和黑色相间;眼周裸露皮肤深蓝色;喉部皮肤粉红色;眼睛红色。雌鸟体型较小,冠状突起黑色较少,眼周皮肤白色带粉色。幼鸟喙较小,单调暗黄色,面部皮肤比成年鸟暗淡。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嘶哑的尖叫“rrraah...rrraah...rraah...”和各种响亮、尖锐的尖叫和咯咯声。叫声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分。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雨林边缘、高大的落叶林地,以及山地森林和种植园的开阔地带。通常被认为是印度境内的留鸟,仅在寻找食物时进行局部移动;在斯里兰卡,会从低地向山区迁移。主要以至少17种植物的果实为食,辅以昆虫和蜥蜴等小动物。在树叶中觅食,也会下到地面追捕昆虫或吃掉落地面的果实。通常以小群觅食,但在特定的食物源附近可聚集大量个体,共同栖息。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9月,主要在雨季。在树上自然洞穴筑巢,高度3.5至15米,由雌鸟封闭巢穴,雄鸟协助不多。每窝产2至4枚蛋;孵化期29至30天;雌鸟在封闭期间换羽,可能在最年长的雏鸟10天至35天大时离开巢穴;离巢时间为49天。
区别辨识:与冠斑犀鸟相比,体型更大,冠状突起更突出,黑色更多,喉部皮肤粉红色。雌雄区别在于雌鸟体型较小,冠状突起黑色部分较少,眼周皮肤白色带粉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数量总体下降,尤其在西印度和斯里兰卡;在喀拉拉邦已罕见。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破坏,物种仅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常见,包括几个保护区,如印度的Rajiv Gandhi National Park(Nagarhole)、斯里兰卡的Uda Walawe National Park和Yala National Park。据报道,在东印度的奥里萨邦被用于药用目的。已启动圈养繁殖计划。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西高止山脉南起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东部(从西孟加拉邦西南部和比哈尔邦至安得拉邦)和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主要出现在低地和干燥区域的森林以及家庭花园。
其他:1780年由法国学者Georges-Louis Leclerc首次描述,后由Pieter Boddaert命名Buceros coronatus,现归于Anthracoceros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度冠斑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度冠斑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