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犀鸟(英文名:Great Hornbill,学名:Buceros bicornis),是犀鸟目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犀鸟科体型较大的成员。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平原常绿阔叶林,偏好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该物种以果实为主食,偶尔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自2018年起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中国已将其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2021年2月5日)。双角犀鸟的寿命可达50年。
外形特征:双角犀鸟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长95-130厘米,翼展约152厘米,体重2-4千克,是亚洲最重的犀鸟。雌雄异色,雄鸟较大,雌鸟眼睛周围皮肤呈粉红色,眼睛蓝色。最具特色的是其头部的大型黄色和黑色的盔突,形状类似U字,顶部凹陷,前缘有两个角状突起,赋予其独特外观。喙部边缘呈黑色,有锯齿状,随着年龄增长会磨损。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双角犀鸟变得非常活跃,会发出一系列深沉的‘rroh’声,两性在飞行中会交替呼叫,声音洪亮且有节奏。
生活习性:双角犀鸟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依赖大片原始森林,可在高达2000米的地区发现。它们在繁殖季节较为定居,非繁殖季节会更广泛地活动寻找食物。以果实为主食,尤其是无花果,占食物比例的73%,也会捕食昆虫、小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白天主要在树冠层觅食,偶尔会降落到地面捡食掉落的果实。
生长繁殖:每年1月至4月间繁殖,双角犀鸟选择自然树洞筑巢,高度8-35米,通常在大型森林树木中,如Dipterocarpus或Syzygium属树种。雌鸟在孵化期间会被雄鸟喂养,通过巢穴裂缝传递食物,雌鸟会在巢内完成换羽。每窝产卵1-4枚,间隔4-5天下一枚,孵化期38-40天。雏鸟孵化后,雌鸟和雏鸟会被雄鸟持续喂养,直到雏鸟成长至一定程度,雌鸟才会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双角犀鸟的体型庞大,具有明显的黑白色对比,以及独特的双角状盔突。雌鸟与雄鸟的区别在于雌鸟的盔突较小,没有黑色边缘,眼睛颜色和眼周皮肤颜色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包括中国西南部(如云南)、东南亚诸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
其他:双角犀鸟在许多部落文化和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印度喀拉拉邦的官方州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双角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双角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