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地犀鸟(英文名:Southern Ground Hornbill,学名:Bucorvus leadbeateri),是犀鸟目地犀鸟科地犀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南部,自肯尼亚至南非。其显著特征为雄鸟拥有鲜亮的红色面部和喉部裸露皮肤,而雌鸟则呈现紫色蓝喉部皮肤中心。幼鸟毛色杂乱,面部皮肤泛黄。红脸地犀鸟是非洲南部常见且引人注目的地栖物种。
外形特征:红脸地犀鸟体长90至129厘米,体重范围2.2至6.2公斤,雄鸟较雌鸟大。全身黑色,脸部及喉咙有显著的红色裸露皮肤,翅膀末端呈白色。喙直而黑,雌鸟较小,喉部皮肤为深紫蓝色。幼鸟至六岁前,缺乏鲜艳的红色囊袋,代之以灰暗的皮肤。
鸣叫特征:红脸地犀鸟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呼噜声“ooh...ooh...ooh-ooh”。通常两声慢速音节后接两到三个较快音节。成对时会以不同音调合唱,形成二重奏。此外,也会发出柔和的呼噜声用于接触,以及遇险时的低沉咆哮。
生活习性:红脸地犀鸟栖息于灌木丛生的稀树草原和草地,活动范围可达3000米海拔,偏好于湿润环境。它们群居,由2至8个成员组成,偶尔多达11个。主要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如蚱蜢、甲虫、蜥蜴、鼠类等。在旱季,也会摄食昆虫幼虫、蜗牛、蛙类和蟾蜍。偶尔在腐肉旁觅食,吃掉残余和相关昆虫。果实和种子也被记录在其饮食中。
生长繁殖:红脸地犀鸟的繁殖期主要在9月至12月。它们是合作繁殖的物种,由优势配对带领,辅助者包括成年和未成年个体。巢穴通常位于大树洞或岩壁裂缝中,雄鸟提供干燥树叶作为巢材。一般产卵2枚,孵化期37至43天,孵化由雌鸟负责,期间由群体成员喂养。幼鸟出生时皮肤粉色,三天内转黑。第二只幼鸟通常在一星期内因饥饿而死亡,极少存活至一个月。幼鸟由群体成员每天喂食4至9次,直至约86天后离巢,之后至少随父母群体至成熟。
区别辨识:红脸地犀鸟是最庞大且沉重的犀鸟种类,全身黑色,翼尖白色。雄鸟脸部和可膨胀的喉部皮肤鲜红,雌鸟喉部皮肤中心呈紫蓝色。幼鸟颜色较深,翼尖有黑色斑点,喙侧灰色,面部皮肤浅灰棕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红脸地犀鸟分布于南部非洲,自肯尼亚南部、卢旺达至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安哥拉北部、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北部和东部以及南非东北部和东部(南至东开普省)。
其他:红脸地犀鸟在一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被列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Big Six’鸟类之一。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密度增加、毒饵使用以及文化信仰等因素,其数量正在减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脸地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