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蜂虎(英文名:Blue-throated Bee-eater,学名:Merops viridi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色彩斑斓,最显著的特征是蓝色的喉咙,分布于东南亚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南部、泰国南部、印度支那半岛部分地区至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纳土纳群岛北部。该物种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外形特征:成年蓝喉蜂虎体长约21厘米,尾羽延长可达9厘米,体重介于34至41克。头部上方呈深巧克力色,喉部蓝色,其余部位呈现蓝绿色。背部、翅膀和下肩羽绿色,翼缘有黑色带纹;尾羽蓝色,末端淡蓝,中央两根尾羽显著延长,白色轴线亚端部,暗蓝色尖端。虹膜红棕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额部、头部、颈背和背部统一深绿色,喉部稻草色,脸颊从稻草色到浅蓝色不等,体下部更偏蓝色。幼鸟换羽过程漫长,部分个体在离巢九个月后仍保留有绿色头颈部羽毛。
鸣叫特征:蓝喉蜂虎发出明亮、抑扬顿挫的“chileep”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洼地带的开阔原野及林地,繁殖季节聚集于多沙地带。它们较少飞行或滑翔,偏好停留在栖木上等待过往昆虫。有时从水面或地面捕食昆虫。饮食主要包括蜜蜂数量占大比例的昆虫,如黄蜂、苍蝇、甲虫和蝽象,偶尔也会食用大型昆虫,如长达42毫米的昆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岛,蓝喉蜂虎带到巢中的昆虫有90%是大型蜻蜓。它们还会在丛林火灾附近聚集,以捕食逃逸的昆虫,或在白蚁和蚂蚁的孵化期捕食昆虫,有时甚至悬停在植被上方捕食尚未起飞的昆虫。蓝喉蜂虎能够跟随快速移动的热带风暴前行,可能为了利用风暴带来的昆虫资源。
生长繁殖:蓝喉蜂虎对繁殖地的要求严格,需要有河流、鹅卵石以及隐蔽的泥坡洞穴,周围需有草地、蜻蜓和蜜蜂。繁殖期食物是关键,蜻蜓和蜜蜂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源。蓝喉蜂虎实行异步孵化,意味着幼鸟在不同时间孵化,通常伴随着同巢兄弟相残的现象。较大的幼鸟不仅体型更大,能承受来自其他幼鸟的攻击,还能独占父母喂食的食物。每窝产卵数量为2至7枚,平均孵化期约十天,幼鸟存活率从零到三只不等。
区别辨识:蓝喉蜂虎与其它同属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特有的蓝色喉咙和深巧克力色的头部上方,以及幼鸟与成鸟在颜色上的差异。成鸟具有橙棕色的冠部和颈背,而幼鸟则没有这种颜色,尾羽也不具长延伸。在同种内部,不同亚种之间的辨识要点可能涉及颜色深浅和图案细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部(包括海南)、泰国南部、印度支那半岛(除老挝大部分地区)、南至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纳土纳群岛北部。在中国大陆,蓝喉蜂虎夏季访问中国南方和印度支那半岛大部分地区,部分个体在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局部迁徙。
其他:蓝喉蜂虎的迁徙行为包括从苏门答腊跨越马六甲海峡,抵达马来西亚西海岸,以及从东南亚迁往中国西部的繁殖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喉蜂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